城镇轶事

当前位置: 城镇轶事 > 自然风貌 > 文章页

贺雪峰著《乡村的视角》目录、序言

时间:2025-04-13 09:40来源: 作者:admin 点击: 8 次
目 录 乡村振兴要眼里有农民/001 总 论 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 第一节 乡村振兴:战略本质与实践误区 /003 一、三个角度:解读乡村振兴的战略本质/004

乡村振兴要眼里有农民/001

总 论 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

第一节 乡村振兴:战略本质与实践误区 /003

一、三个角度:解读乡村振兴的战略本质/004

二、三个误区:审视乡村振兴的实践探索/011

三、五项工作:实现乡村振兴需要关注的重点/014

结语:乡村振兴不同阶段应遵循不同规律/017

第二节 共同富裕:不平衡现状与现代化未来 /019

一、发展不平衡现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020

二、中国式现代化未来: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025

结语:共同富裕和乡村振兴工作切不能用静态思维/030

第一章 城乡差距和城乡差异——调整偏差,推动中国崛起

第一节 城乡差距:主流意见和建议偏差 /035

一、主流意见:中国城乡差距的现状判断和对策支招/036

二、讨论基础:谁是农民及如何理解农民的收入/037

三、“三农”政策:不理解城乡差距实质易导致政策建议偏差/041

结语:合理的城乡差距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巨大动力/045

第二节 城乡关系变动:从索取型、保护型到一体化 /047

一、中国城乡:关系阶段划分与二元结构/047

二、小农农业:保护型城乡二元结构与三轮驱动的中国式现代化/052

三、城乡一体化:前提、核心及不同阶段/055

结语:新的城乡关系将最终建立/057

第三节 城乡差异:中国可以快速崛起的秘密 /060

一、实现共同富裕必须缩小三大差距/060

二、城乡差异:反映了中国城乡的辩证关系/068

三、发展极和稳定器:通过城乡差异支持农村发展/072

结语:缩小城乡差距,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076

第二章 全国市场和区域差异——中国乡村的不同走向

第一节 三大全国性市场:推动农村融入全国体系 /081

一、全国性农产品市场:小农户是生产主体/082

二、全国性劳动力市场:增加农户家庭获利机会/084

三、全国性婚姻市场:性别资源跨省区定向流动/086

四、三大全国性市场的联系及对乡村秩序的影响/089

结语:中国原有乡村秩序面临挑战/092

第二节 区域差异:透析中国城市化的未来 /093

一、沿海+中西部:当前中国经济格局与城市格局 /093

二、一手规划、一手防范:县域经济与中国城市化/098

三、人的现代化:区域差异与共同富裕的根本/101

四、一个讨论:关于农村的产业兴旺/103

结语:通过不平衡达到高水平的平衡/105

第三节 三大经济地带:农户收入机制的区域差异 /107

一、三大经济地带与农民收入区域差异/107

二、半市场中心地带的农民与农业/111

三、三个例外:经济带内的特殊情况/114

结语:农民富裕程度与所处地带密切相关/116

第四节 核心与边缘:中国区域差异中的文化 /118

一、文化区域差异的两个样本:陕南秦岭和滇东南农村/118

二、文化核心区与边缘区:儒家基因与自由基因/120

三、村庄社会结构与社会分层角度的区域差异/125

四、城市化与市场经济的拉平作用/126

结语:真正理解区域差异才能更精准理解中国乡村/127

第三章 县域经济——战略支点抑或过渡阶段

第一节 中西部县域:大城市的 “脚”还是乡村的 “脑” /131

一、中西部县域经济,需要服从农业逻辑/132

二、县域城镇化:顺应农民进城和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135

三、县域治理:以公共服务有效供给为核心/139

四、县乡村体制:稳健、简约,消极行政/142

结语:中西部县域经济发展和治理本质是农村的/143

第二节 强县改革:偏离县域经济定位的扩权赋能 /145

一、郡县治、天下安?扩权强县的依据难以成立/146

二、扩权强县,不能一刀切/148

三、中西部县域经济发展的逻辑/152

四、三个层次:未来中国区域经济的布局/148

结语:未来中国经济区域格局设想/163

第三节 县城安居:农民进城与县域城市化的风险 /166

一、三个原因:户籍城市化率缘何低于实际城市化率/166

二、买房并非安居,农民进城必须有就业/167

三、返乡种田——农民进城留下的后手/169

四、农民上楼不等于农民城市化/171

结语:乡村振兴战略的近期重点在于保底/172

第四节 农村宅基地:是否堪当拉动乡村振兴重任 /174

一、农村宅基地,真的是“沉睡”资本吗 /174

二、宅基地入市,并没有创造财富/176

三、三重困境:以宅基地筹措乡村振兴资源难以实现/178

结语: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财富/181

第四章 乡村养老——如何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

第一节 未富先老——超龄农民工路在何方 /185

一、清退令:保护还是伤害超龄农民工/186

二、农民超龄还打工的三大原因/187

三、谁为超龄农民工养老/188

四、保留农民工自由返乡的空间/190

结语:从战略角度解决农民工的养老保障难题/191

第二节 多元福利观:“低消费、高福利”何以可能 /193

一、留守老年人的多元福利观/194

二、围绕多元福利观,调整乡村振兴战略重点/199

结语:乡村振兴应为农村留守者服务/201

第三节 实践与应对:农村养老模式新探索 /202

一、三种机构类型:宜丰县机构养老探索/204

二、互助养老和家庭养老/208

三、农村养老实践的几个辩证关系/210

结语:农村互助养老具有五大优势/215

第四节 村社互助:积极应对农村老龄化 /218

一、应对农村老龄化的中国思路和智慧/219

二、初级阶段的村社互助养老/222

三、高级阶段的村社互助养老/235

结语:村社互助养老,为应对老龄化提供战略性选择/237

序 言

乡村振兴要眼里有农民

贺雪峰

乡村振兴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三农”之首为农民,乡村振兴必须要将服务农民放在首位,任何脱离了服务农民的“三农”工作都是要不得的。

之所以说乡村振兴首先要服务于农民,是因为农民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最大的弱势群体,他们缺少社会资本,正在艰难进城。过去20多年以及未来20年是中国城市化最快的阶段,也是市场进一步深化的阶段。2000年中国城市化率只有36%,目前中国城市化率已达65%,未来中国城市化率可能要达到80%。城市化也就是农民进城变成城市市民,农民从农业农村进入更加市场化、拥有更多机会也涌动更大风险的城市二、三产业的过程。

农民进城通常不是一家人一次性搬到城市居住,而是家庭中的青壮年劳动力先进城。留守农村的父母务农,年轻子女在城市务工,全家一起努力,最终获得在城市安居的条件。问题是,农民进城并不总是成功的,在很长一个时期,很可能农户家庭年轻子女在城市务工,年老父母还得留村务农;经济繁荣时期进城,经济下行时返乡。即使已经在城市安居的农民也可能经不住风险,所以还愿意保留农村的退路。进城农民仍然是脆弱的,他们很清醒和理性,要为自己保留农村退路。

当然,并非所有进城农民都是弱势群体,也有越来越多进城农民融入城市,在城市有了稳定就业与收入。他们成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主体性力量,也成为城市化和市场化的主体。他们积极参与了现代化、城市化与市场化,并从中获取了各种机会、各种成功。这部分人是农民中的强势群体,他们从8亿户籍农民中脱颖而出,将命运掌握在了自己手中。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不断推进,有越来越多进城农民可以在城市体面安居,成为新市民。他们逐步让渡之前在农村的获利机会,从而缓解了农村紧张的人地关系,留守农村的农民获得这些机会,就可以扩大经营规模、增加收入。

留守农村的农民主要有两个群体。一是缺少城市就业机会的老年人,他们有承包地、有宅基地、有住房。村庄集体经济的特征、村庄熟人社会传统,以及仍然保留的自然经济,使具有劳动能力的留守老年人不仅可以解决温饱问题,而且可以有丰富的生命主体性实践,这同漂泊流浪在城市不可同日而语。二是不愿或不能进城的青壮年夫妻,他们通过获取进城农民让渡出来的获利机会而增加收入。进城农民越多就可以让渡出越多获利机会,也就为留守农村的青壮年夫妻提供了越多扩大经营规模、增加副业收入的可能。留守农村的青壮年甚至可以在保持家庭生活完整的同时,获得不低于外出务工的收入,成为农村的新“中农”,成为“中坚农民”。从村庄社会结构上讲,他们是村庄的中坚力量,从村级治理来看,他们是村组干部的最好来源,是村级治理中的积极分子。正是留守老人和“中坚农民”,耕种了全国90%的耕地。这个结构是一种自生自发出来的极具生命力的稳定结构。

再过20年,绝大多数进城农民都有能力在城市体面安居,让渡出的农村获利机会会为仍然留村的农民提供进一步扩大经营规模、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条件。随着中国跨过中等收入阶段,城市现代化优先取得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跟进,中国将进入现代化的高级阶段,“强富美”的新农村终将到来。

问题是现阶段的工作重点是什么。

农民深度参与市场体系,为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财富,打下了扎实基础。为农民提供无差异的市场机会,是对他们最大的尊重与保护。市场体系机会多风险也大,农民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最大的弱势群体,进城可能失败的农民与仍然留守农村的农民尤其是农村老年人则是农民中的弱势群体,需要有基本保障和最后退路。因此,当前时期乡村振兴的主要目标应是将有限的国家资源用于为农民提供底线式的保障与服务;当前比较重要的事情,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小农户社会化服务、互助养老服务等,都是基础性、底线式的;当前乡村振兴的目标也不是要将农村和农业建设成为比城市更美、机会更多、更能成功的地方。

简单地说,乡村振兴实践和“三农”工作重点是要服务于农民,政策设计、财政支持都要向农民倾斜;这种服务更多是底线式的,却极为重要;这个底线要逐步提高,却绝对不可能高到比城市更高。

以此来反观当前乡村振兴实践和“三农”工作,很多地方值得讨论和商榷。例如,某些地区将乡村振兴等同于美丽乡村建设,投入巨额财政资金打造无法复制的“强富美”示范村;部分地方政府不顾当前小农户农业的实际,片面推进土地规模经营,推进农业现代化、推进现代农业;个别政策研究者不顾实际推崇农村生产要素进一步市场化,推崇农民土地入市,鼓励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实质则切断进城农民与农村的血肉联系;一些地区盲目经营县城,鼓励农民耗尽积蓄到县城买房却并无就业,等等。

本书从乡村的视角比较系统地讨论了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等战略,指出了目前工作中出现的一些偏差,以及在当前阶段为何、如何为农民提供服务。希望本书的出版有助于推进对当前“三农”工作的认识,深化乡村振兴实践。

是为序。

2023年9月5日晚于庐山

原标题:《贺雪峰著《乡村的视角》目录、序言》

(责任编辑:)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
发布者资料
查看详细资料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 注册时间:2025-04-20 06:04 最后登录:2025-04-20 06:04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