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轶事

当前位置: 城镇轶事 > 民风民俗 > 文章页

建党百年数说四川⑦丨1953-2020 四川常住人口增加3700万人,增长79.28%

时间:2025-03-24 19:47来源: 作者:admin 点击: 24 次
四川在线记者 张彧希7月7日,省统计局发布“建党百年数说四川”系列之五,以1953年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以来的四川人口数据为时间轴,对全省人口状况作简要回顾分析。统计显示,1953年以来,四川人口总量稳定增长,人口素质明显提高,城乡结构逐步优化,人口红利持续多年,人口对四川经济

四川在线记者 张彧希

7月7日,省统计局发布“建党百年数说四川”系列之五,以1953年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以来的四川人口数据为时间轴,对全省人口状况作简要回顾分析。

统计显示,1953年以来,四川人口总量稳定增长,人口素质明显提高,城乡结构逐步优化,人口红利持续多年,人口对四川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性、支撑性作用充分彰显。

据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共进行了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分别在1953年、1964年、1982年、1990年、2000年、2010年、2020年。早期普查年份,部分结构指标未纳入统计。

一、人口总量大 增速逐步放缓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2020年四川常住人口8367万人,总量位居全国第五。与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的4667万人相比,共增加了3700万人,增长79.28%,年平均增长率为0.88%。

1953年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到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期间,全省人口总量不断增多,增速呈逐渐放缓态势。其中1964-1982年人口增速大幅度提高,主要原因是经历了社会主义建设之初最困难时期之后,经济发展逐渐起色,医疗卫生事业不断进步,具备了使更多人口出生的物质条件,国家也开始鼓励生育。

1982年国家将计划生育作为基本国策,以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虽然从1982-1990年全省人口数量仍然处于增长状态,但是增速已经出现陡坡式下滑,从47.9%锐减至7.85%,有效地抑制了人口增长过快的势头。这一时期,人民群众婚姻、生育、家庭观念发生质变,优生优育的观念深入人心,大大减轻了家庭的经济负担和社会负担,提高了家庭的生活质量。

为应对低生育率、人口老龄化等问题,党的十八大后,国家连续出台“单独二孩”“全面二孩”政策。2016年初四川“全面二孩”政策落地,对提高四川生育水平起到了积极作用,从人口抽样调查情况看,全省出生人口在2016年、2017年、2018年都呈上升趋势,二孩出生数量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一孩出生数量减少的影响,有利于增加人口数量、改善人口年龄结构、促进人口均衡发展。2021年5月,国家三孩生育政策落地,将进一步对改善人口结构、应对人口老龄化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二、人口均衡发展 性别比日趋平衡

1953年首次人口普查显示,四川男性占人口总量的51.47%,女性为48.53%,人口性别比为106.05,此后人口性别比多年均处于上升趋势,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达到107.28的峰值,男女比例明显失衡。原因在于重男轻女和养儿防老的思想长期存在,男女比例失调直观的影响为结婚率和生育率的下降,亦间接加快老龄化社会的到来。男女性别比在第四次人口普查之后迎来转折点,并持续下降。2020年全省人口性别比102.19,比全国低2.88。初步分析,近年来全省人口性别比下降,主要受外出务工人员男性居多、女性老龄人口比重大以及四川“男女平等”思想进一步深入人心等因素影响较大。

三、人口素质不断提高 受教育程度明显改善

从1964年至2020年,全省小学文化水平人口经历了从提高到下降的过程:1964年每10万人中有28430人为小学文化水平,在1990年达到顶峰后逐年下降;初中文化水平人口逐年增加,1964年每10万人中有3487人为初中文化水平,到2020年增加到31443人,超过小学文化水平的人口;高中文化水平的人口逐渐提高,1964年每10万人中有1121人为高中文化水平,增加到2020年的13301人;大学及以上人口上升趋势十分明显,从1964年每10万人中仅有284人,大幅上升到2020年的13267人。此外,文盲率从1964年的39.96%下降到2020年的3.98%。总体看来,多年来全省持续加大教育投入,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以及扫除青壮年文盲等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人口素质不断提高。

四、城乡结构持续优化 城镇化率显著提升

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等因素推动了城镇化的进程,城镇地域范围进一步扩展,城镇人口不断增长。全省城镇人口占比持续提升,与1964年相比,2020年全省城镇人口增加4270万人,乡村人口减少814万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47.01个百分点,提高幅度高出全国同期1.42个百分点,与全国的差距也由1964年的低8.58个百分点缩窄到2020年的低7.16个百分点。在全国城镇化进程放缓的情况下,全省城镇化率的提升速度不断加快,具有明显的后发优势。

五、家庭户规模缩小 家庭结构核心化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和生育水平的不断下降,全省的家庭规模正呈现户数增加、家庭户规模日益变小的趋势。家庭户规模从1953年的4.39人/户持续缩减到2020年的2.51人/户,平均每户减少1.88人。

六、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 人口红利进入临界点

全省65岁及以上老龄人口比例不断提高,在2020年达到1417万人,占比16.93%,比1953年提高12.77个百分点;0-14岁人口占比下降较快,2020年为1347万人,占比16.1%,比1953年下降21.04个百分点;而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在波动中趋于平稳,自1990年以来均保持在65%以上的水平。在全省常住人口趋于平稳较快增长的同时,0-14岁人数占比在1964年后出现明显下滑,一方面是由于国家计划生育的政策效应,另一方面是由于社会生活成本的增加导致抚养孩子的成本随之上升,年轻人更倾向于晚婚晚育,更多家庭倾向于少生优生。

从抚养比的角度看,少儿人口抚养比呈明显下降趋势,老年人口抚养比呈上升趋势,总抚养比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由于少儿抚养比的急速下降也随之出现较为明显的下降趋势,但近年有反弹的现象,未来劳动年龄人口的抚养压力也会随之增加。2020年,全省总抚养比已达49.32%,接近50%的数量型人口红利临界点,表明劳动年龄人口占比减少,传统的数量型人口红利即将消减,但全省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总量仍达5114万人,劳动力资源依然丰富,同时,随着居民受教育程度的不断提高、就业环境的持续改善、职工退休年龄即将延迟、大批农民工和企业家返乡创业就业以及教育的极大发展,将使四川新的结构性红利在较长时间内依然存在。

七、汉族人口增势趋缓 少数民族人口增长较快

2020年全省汉族人口为7799万人,与1964年的4739万人相比,共增加了3060万人,增长64.57%。2020年四川少数民族人口为568万人,与1964年的173万人相比,共增加了395万人,增长228.32%。

(责任编辑:)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
发布者资料
查看详细资料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 注册时间:2025-04-11 08:04 最后登录:2025-04-11 08:04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