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党成功推进和拓展的中国式现代化中,城市现代化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现代化沿着改革深化、开放引领、技术演进、空间优化和城乡互动等若干逻辑,已经取得并将继续取得巨大的进步。这一伟大实践既充分体现人类社会城市现代化的共同特征,也深刻彰显基于国情、文化和发展阶段的中国特色。中国式城市现代化将为世界城市文明提供方法论意义上的经验。 ■改革及其深化启动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城市化水平是由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来反映的,当城市人口的统计不仅仅是城镇户籍人口,而是城市常住人口后,进城务工人口就成为反映城市化水平提高的基本来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揭开了中国改革的大幕,使农业获得了空前发展,也释放了规模巨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自上个世纪70年代末,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进城务工。数据显示,1978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亦为城市化率)为17.9%,2021年,这个指标提高至64.7%。40多年来,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既对工业化和城市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又对我国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作出了重要贡献。 城市的经济学涵义就是市场。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就是要建立以城市为枢纽和门户的国内国际大市场。从这个意义上说,城市化的进程就是建立统一大市场的过程。去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意见再次强调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同时要求加快建立全国统一的市场制度规则,打破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打通制约经济循环的关键堵点,促进商品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加快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全面推动我国市场由大到强转变,为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坚强支撑。由此可见,中心城市、都市圈和城市群在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中有着更加突出的地位和作用。 ■高水平开放引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当前,我国正处于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进程之中,而城市现代化作为扩大内需的主要动力,将成为连接内外开放的主要渠道。近年来,中国货物和服务贸易总额不断攀升,成为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和全球第一贸易大国。与此同时,我国实际使用外资稳步增长,连续五年位居全球第二位,与170余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200多份“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对外签署的自贸协定增长至19个。其中,2022年1月1日生效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覆盖15个国家和地区,签订协议的国家总人口、经济体量、贸易总额均占全球总量约30%,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自由贸易地区,这不仅会大大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还将推动全球产业链协作、供应链布局优化和经济要素自由流动,有利于促进人口在城市间转移和集聚,进而推动城市现代化的进程。 对外开放举措在推动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同时,也为世界提供新机遇。中国的对外开放既拓展了国内市场,也让中国本土市场成为世界的市场。近年来,我国四次举办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累计成交额达到2722.7亿美元。同时,积极出台关税降低等措施,关税总水平降至7.4%,并给予16个最不发达国家98%的税目产品零关税待遇。此外,中国广交会、消博会、服贸会等国际展会的如期举行,充分表明了中国积极倡导自由、公平、绿色贸易的决心,也为中国深化多双边经贸合作提供了基础条件,让中国成为全球经贸复苏的中坚力量。 与此同时,国内城市化的推进也有效提升了市场需求,有助于推动对外开放水平持续上升。以自贸区的建设为例,中国自贸试验区目前已建成21个自贸试验区和海南自由贸易港。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的限制措施从最初的190项缩减至如今的27项。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的逐步推进,我国自由贸易区网络持续扩容,自由贸易港、自贸试验区建设步伐逐渐加快,对外开放引领的中国式现代化正在与世界各国共享发展机遇。 ■技术革命推动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从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来看,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基本是相伴相生的,二者同时推进并趋向成熟,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往往伴随着城市化规模的扩大。从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关系来看,新中国经济发展可分为两个阶段,上半场是以工业化为主导的阶段,下半场则是城市化与工业化高度互动、齐头并进。在上半场,中国的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1978年,城市化水平17.9%,远低于第二产业占GDP48.2%的比重。 首先,在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互相促进的过程中,技术革命充当着催化剂的角色。技术进步不仅给中国带来经济的快速增长,也推动着中国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从供给角度看,工业化发展需要原材料、资金和劳动力,更需要核心技术。技术革命提升工业化程度,进而增强工业生产能力和供给能力。从需求角度看,城市化是市场发育的指标,城市越发展,则市场规模越大,带来的需求也越大,这将反作用于工业化进程,促进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最终形成工业化与城市现代化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 其次,技术革命带来的信息化也在加快城市现代化的进程。信息化是城市科技创新的一个代表,它影响着城市发展的诸多领域,成为维系城市文明进步与空间发展的特殊载体。在改变人们沟通方式的同时,信息化也在改变城市的管理结构、产业结构与空间结构。信息技术的演进创造了众多新的产业形态。更为重要的是,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还形成了巨大的虚拟空间,无形中放大了现代化城市的规模,拓展了网络社区和网络族群,使得城市现代化的发展更加多元化。 再次,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数字技术的应用已逐步成为现代化城市不可或缺的治理手段。城市治理通过加强数据开放,推动信息共建,促进政务公开,进一步提高了政府决策的科学性与服务效率。数字技术还带来公共服务和社会运行方式的创新变革,不仅为城市提供了智慧便捷的公共服务,也为建设智慧城市提供了重要技术保障,凭借其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的独特优势,正在为现代化新型城市的蓝图构建增辉添彩。 ■空间布局优化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发展的空间演化表现出两种基本形态:集聚发展和集群发展。这和其他国家的城市发展空间样态是一致的,也符合区域经济和城市经济理论揭示的空间发展规律。 2021年,国家发改委先后批复南京、福州、成都、长株潭、西安、重庆和武汉都市圈发展规划。都市圈是城市化和区域一体化发展到较高阶段的城市集群或同城化形态,是从大城市、中心城市演变而来,通过轨道交通将它们与周边城市和乡镇融合,形成多中心圈层结构的经济功能区。编制并实施都市圈发展规划,能够起到优化空间结构的作用。同时,都市圈对于创新和产业集群,基本公共服务逐步均等化,社会和生态协同治理等,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城市集群发展的逻辑是,从大城市到中心城市,再到都市圈和城市群。大城市和中心城市是城市集群发展的起点,都市圈是城市集群发展的落地形态,城市群是城市集群发展的平台,也可以说是完成形态。中国过去40多年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省域行政区经济正在向以中心城市为龙头的城市群、都市圈经济转变。作为空间发展的增长极,城市具有集聚效应和创新溢出的特点,对周围地区发生“支配”作用,即吸引和扩散的作用,而都市圈将成为中国新的区域增长极。资本集中与输出,技术创新与溢出,获取巨大的规模经济效益,产生聚集经济效果。增长极的出现,使人口、资本、技术、贸易、数据等要素高度聚集,产生大城市乃至超大特大城市,并形成区域城市集群。 ■城乡互动平衡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城市现代化进程不仅要考虑效率问题,也要兼顾均衡问题。在城市和乡村二元结构逐步一元化的背景下,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正在向城乡互动转变。在城市化进程的早期阶段,城乡巨大差距、城乡二元体制和政府主导发展三者的共同作用,让劳动力、资本和土地从乡村向城市单向配置。进入新时代,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双向配置与互动明显增强,资本下乡的速度和规模正在逐渐增加,劳动力从沿海向内陆回流,乡村经济活动变化更是带来建设用地需求的不断增加,这既是共同富裕目标的本质要求,也是夯实城市现代化基础的必要条件。 在城乡互动的过程中,城市现代化与乡村振兴相向而行,成为中国式城市现代化的点睛之笔。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两大战略是实现中国城市现代化建设目标的两大重要支柱。一方面,乡村振兴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支撑。在特定的县域,通过教育、医疗等共同体的建设,实现城乡公共服务的深度融合。另一方面,乡村振兴也依托于工业化进程与城市化推进,特别是新型工业化,它将把城市动能注入乡村,从生产要素上激活乡村,拉动乡村的经济发展与劳动就业。可以看出,中国式城市现代化不仅在推动城镇发展,也在兼顾乡村振兴,最终将形成县域、城镇和乡村的整体现代化,让城市现代化的福祉覆盖到每一座城市与乡村。 (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上海全球城市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复旦大学和上海黄金交易所联合培养博士后)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