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三大路径:以人为本、城乡统筹、产业依托
经济网2013年12月31日 14:50 皮树义 “白沟的实践应该说明,城镇化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城镇化伴随着工业化,白沟有了箱包产业和箱包市场,农民逐步变成了市民,也吸引了更多的人口。” 李铁 “按照现有城镇居民的福利,甚至更高的精英标准的福利标准,来核算农民工的福利,这样不仅给政府也给进城的农民本身造成了巨大的经济压力。” 肖金成 “很多地区城镇化的建设过程,完全就是单纯地为了建城而建城,结果往往导致楼建起来了,商业招来了,就以为规划好了,企业就能来了,实际上根本不是那么回事。” 城乡一体 新型城镇建设就是把城市服务和田园风光结合起来 如何建设真正的新型城镇?在陕西省西咸新区管委会副主任李益民看来,田园城市探索和实践很好回答了这个问题。 “我们过去搞城镇化建设,是‘摊大饼式’的发展。所有的城市都是千篇一律的高楼大厦,高度的工业化。这样的城市建设好了,大城市病也来了。”李益民在第十三届中国经济论坛上指出。 “摊大饼式”的城镇化是粗放式的:对于农民的土地问题,解决方式,就是转化为建筑用地;对于当地经济的拉动,短期上看,是有效的,但是不具备可持续性。耕地都被盖上了房子,农民都进城当了工人,那么谁来种地呢?谁来解决吃饭问题呢?这就引发了粮食安全的危机。 根据一份来自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报告显示,中国粮食产不足需的现象自2009年就一直存在,中国现有的耕地面积本来就无法保证中国的粮食供给,而自从中国加入WTO组织之后,中国粮食贸易就从顺差逐渐变成了逆差,这种变化,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也不无关系。 城镇化水平的逐年提高,使得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开始向城镇迁徙,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流失,这本身就会导致粮食这种劳动力密集型产品的产量受到严重影响。 此外,城镇化建设,也改变了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结构,比如新型城镇的建设导致居民对汽车的需求增加,这种需求则间接导致了对橡胶需求的增加。 因此,城镇化建设要追求可持续性,就不能单纯地按照已有城市的样子原样照搬。 李铁指出:“城镇化建设绝不是简单的盖大楼、修马路,而是要让农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翻天覆地的转变,这是个工程量浩大的事情,在规划的时候,必须注意保护农民在土地经营上的最基本权益,否则很容易让农民变成一无土地、二无工作、三无社保的‘三无’农民。这有悖于城镇化建设的初衷。” “适宜的新型城镇建设方案,既要考虑居民的居住、生活习惯,又要在乡村的基础上提高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基础服务的供给,这才是具有可持续性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如果你居住的地方从山水田园一下子变成了高楼林立,那你一定适应不了。而如果你住的地方周围是一片田园风光,这也不叫城镇化。新型城镇的建设,就要把城市服务和优美的田园风光结合起来。这就是田园城市的概念。”李益民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西咸新区的田园城市,基础是城市,但是又和过去不一样。过去是城市为产业服务,现在我们倒过来,产业为城市服务,我们搞的田园城市,有农业,这个农业是现代农业,包括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种植、养殖是第一产业,加工和工厂化生产是第二产业的部分。此外,还有观光旅游、推广示范应用、技术发布、科学成果转化、产权交易,这是第三产业。这个项目就是三大产业的高度融合,在农业现代化的基础上,我们再发展工业、发展服务业,反过来带动农业的发展,使农民能够就业、创业、安居乐业。”李益民介绍道。 反过来,仅发展现代农业行不行?“有人跟我说,你不搞城镇化,不搞工业,只做现代化农业,也能升级换代,我觉得这说法是不对的。因为没有城镇化、没有工业化,我们讲的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就是一句空话。设想一下,一个没有城镇化的农村,农业发展得再好,也不能带来地价的上涨,农业用地也不可能租得出去,更不用说土地其他方式的流转了。” 在12月24日闭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再次提出要坚守18亿亩耕地的红线。会议指出,中国人的饭碗必须牢牢端在自己手上,耕地红线要严防死守,同时现有耕地面积必须保持基本稳定。 参照上述要求,和传统的将耕地转为建设用地的城镇化建设方式比起来,西咸新区将城市、乡村、园林统筹兼顾的田园城市,也许能成为未来城镇化的一个新模板。
本站转载文章和图片出于传播信息之目的,如有版权异议,请在3个月内与本站联系删除或协商处理。凡署名"云南房网"的文章未经本站授权,不得转载。爆料、授权:[email protected]。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