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轶事

当前位置: 城镇轶事 > 乡村轶事 > 文章页

不改革,城镇化率可能只是数字上的繁荣

时间:2025-05-13 15:50来源: 作者:admin 点击: 0 次
新京报以文字、图片、视频等全媒体形式,为用户提供全天候热点新闻,涵盖突发新闻、时事、财经、娱乐、体育,以及评论、杂志和博客等,新京报网本着品质源于责任的的信念,致力于成为用户喜爱的精品新闻网站。

  新华社海南博鳌4月7日新媒体专电 (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王存福) “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人进了城,社会保障却被挡在了城外边。”与会嘉宾在博鳌亚洲论坛2013年会上就城镇化率问题展开讨论认为,目前推翻制度篱笆已成为推进城镇化当务之急。

  “目前中国的城镇化率相当于美国十九世纪的水平,美国的城市化率从50%到75%花了整整50年的时间,因此在高速增长背后,中国更应该审视城镇化率背后的实质内容。”澳大利亚FMG集团首席执行官内维尔·鲍尔表示。

  城镇化率不是越高越好,它不仅仅意味着城市扩张和高楼林立,也不是简单给予农民城市户口就能实现。经济学家、民建中央副主席辜胜阻认为,虽然目前我国城镇化率已达51.27%,但是城镇户籍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却只有35%—38%。大量的农民工实现了地域转移和职业转换,但还没有实现身份和地位的转变。近2亿生活在城镇里的人没有城镇户口和享有城镇居民待遇,很多农民工出现“就业在城市,户籍在农村;劳力在城市,家属在农村;收入在城市,积累在农村;生活在城市,根基在农村”的“半城镇化”现象。

  有多名学者表示,在超过50%的人口城镇化率中,相当一部分城镇居民实际上并未享受到公共服务。在阻碍劳动力流动的户籍制度未有破局和公共服务投入未有大幅增加情况下,中国的城镇化只会是统计数字上的繁荣,而非真正意义上的“人的城镇化”。

  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认为,城镇化的问题,从根本上说是个制度问题,户籍制度阻碍了城镇化,城镇化过程中“人”的城镇化滞后于“土地”的城镇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户籍制度,前述那种二元结构的存在,原因也在于户籍制度。原有的户籍制度使福利和身份挂钩,使部分人拥有特权,人为地制造了等级制,违背了城镇化的根本要求。

  目前由于没有城市本地户口,农民工在基本社会保险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及其他社会救助项目、子女义务教育、保障性住房等基本公共服务上的覆盖率,大大低于城镇居民和户籍就业人员,其中许多项目甚至在制度上就把农民工排斥在外了。

  “现在我们要根本上改革户籍制度,实质上就是取消。”春华资本董事长胡祖六一针见血地指出,取消后转变政府功能,更多加强社会公共服务,包括医疗保险、养老,提供公共教育,更好的生活环境,中国的城镇化才有光明的前景。

  “城镇化,应该处理好农民土地去留问题,不能一味想着赶农民进城,却让农民失去最后一块土地没法吃饭,这就如同让农民‘卖血下馆子’一样。”春华资本董事长胡祖六在此间抛出了上述观点。

  与会人士在博鳌亚洲论坛2013年会上聚焦新型城镇化时,一致认为城镇化不应该吞噬农民最后一块土地。而中国社会科学院日前发布的《城乡一体化蓝皮书:中国城乡一体化发展报告(2012)》指出,欧洲多数国家是发达国家,但城市化水平约70%的国家是多数,而且以保护生态的名义划出一定不可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区域,实际是保护农村。

  “农业现代化和农民社区化可能是未来农村发展的大方向,而不是简单为了农村土地,把农民赶到楼上,这并不是一个好的办法。”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表示,一定要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尊重农民意愿,在保护农民利益的前提下,而不是以剥夺农民土地为目的的城镇化,这种城镇化搞来搞去肯定会搞歪。

  蓝皮书指出,随着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镇和工业部门转移,劳动力已逐步成为制约粮食生产的关键因素,解决明天“谁来种地”“谁来种粮”已是当务之急。迟福林认为,农民的市民化是经济发展趋势,也是农民自我选择的过程。从中国情况看,不可能消灭农民,中国保留30%左右的人从事农业生产,可能是比较合理的一个格局。

  国土资源部副部长胡存智此前也表示,当前城镇化转型发展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土地问题,主要是目前的集体土地不能流转,同时在集体土地产权的设置上还不够清晰。因此,农村土地的使用相关权益有待进一步改革。(完)

(责任编辑:)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
发布者资料
查看详细资料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 注册时间:2025-05-14 01:05 最后登录:2025-05-14 01:05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