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要求 1.了解城市形成的主要动因 2.了解城市发展的基本规律 知识结构体系 (一)城市形成的动因 城市的初始概念包含“城”、“市”二个含义 城城堡,具有防御功能,为防备野兽伤害及其他部落袭击而筑。 市市场,拥有商品交换的商业功能。 随后,城、市功能的合二为一,逐渐形成了城市。 “城市”产生的三种学说交易学、防御学、地利学 城市是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业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在我国是指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1.城市形成的主要动因城市与人类劳动大分工 第一次人类劳动大分工:即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在原始社会产生了固定居民点 第二次人类劳动大分工:即商业和手工业与农牧业的分工,在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出现了城市 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城市出现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是人类社会的第二次劳动大分工的产物,出现在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时期。 2.城市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原因 在5000多年的文明史中,人类社会经历了漫长的农业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仅有300年的历史。 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农村的推力和城市的引力 在城市中创造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就业岗位 工业化(城市的引力)导致人口从农村向 提高农业生产率,产生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城市的大规模转移(农村的推力)18世纪后,工业化进程促进了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加快了城市的发展。 城市的规模效益和聚集效益使城市成为人类聚居地的主要形式 (二)有关城市发展的基本理论 1.区域理论 城市是区域的核心;区域发展是不平衡的 城市与区域发展互相促动:城市的中心作用强,就能带动周围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区域社会经济水平高,则促使中心城市更加繁荣; 1950年佩鲁提出增长极核理论:城市通过极化效应、扩散效应的发展,使区域经济趋于均衡,然后进入下一轮极化、扩散的发展阶段 具备发展条件、通过区域极化发展的城市,成为区域发展的增长极核中心城市。 2.经济学理论 城市经济活动是决定城市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城市产业分为基础产业(城市发展的关键)和服务产业(主要满足本市消费需要)§ 在城市产业分类中,基础产业是城市发展的关键。只有基础产业得到了发展,城市经济的整体才能得到发展。 3.人文生态学理论:互相依赖、互相竞争是人类社区空间关系形成、发展的重要因素 4.交通通讯理论 城市的发展源于城市为人们提供面对面交往、交易的机会 交通、通讯是人类相互作用的媒介,可促进城市整体全面发展§ 5.经济全球化理论:城市发展越来越受到全球经济环境的影响和跨国资本的外部控制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表现为新一轮的国际劳动分工。 在旧的世界经济格局中,发展中国家作为原料产地,发达国家则从事成品制造。 在新的世界经济格局中,控制、管理功能集聚于少量全球性中心城市;制造、装配功能扩散在大城市中。城市发展越来越受到全球经济环境的影响和跨国资本的外部控制。 6.城市进化理论 从工业化社会到后工业化社会,城市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绝对集中(工业化社会初始期),相对集中(工业化社会成熟期)共同点是城市人口增长占主导,不同点是后者出现郊区人口增长的态势。 相对分散(后工业化社会初期)、绝对分散(后工业化社会成熟期)共同点是郊区人口增长占主导,不同点是后者中城市人口下降。 二、城市的物质、社会和产业构成 要求 1.熟悉城市物质环境的构成要素以及相互关系 2.了解城市社会的基本特征及与农村社会的主要差别 3.了解城市产业构成及其演化趋势 知识结构体系 (一)城市的物质构成 1.城市物质构成的两种领域 公共领域:社会公众共享的物质环境,是公共投资和开发的范畴;起主导作用,为非公共领域的开发提供可能性、约束性 非公共领域:社会个体占用的物质环境,是非公共投资和开发范畴 2.城市物质环境的空间属性 可达性:空间联系的便利程度,与城市道路交通网络有关,影响城市的级差地租及空间分布 外部效应:城市物质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作用,包括积极(如交通、绿化等)与消极(如污染)两类 (二)城市社会的基本特征 1.人口老龄化:大于、等于60岁的老人占10%或大于、等于65岁的老人占7% 2.家庭核心化:大家变小家,多人口变少人口,以父母加子女为主的核心主干家庭为主 3.生活闲暇化:生活水平提高,闲暇时间增多 (三)城市社会与农村社会的主要差别 1.农村社会的认同基础地缘关系、乡土意识同质性。 2.城市社会的人际关系以社会分工为基础不同经济、文化背景的社会群体在聚居方式和空间分布上表现出多样性(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3.本质差别城市社会的异质性远远高于乡村社会。 (四)城市的产业构成及演化趋势 1.城市产业构成 第一产业:产品直接于自然界的部类 第二产业:对初级产品进行再加工的部类 第三产业:为生产和消费提供服务的部类 2.城市产业演化趋势 前工业社会经济结构以第一产业为主导。 工业社会经济结构以第二产业为主导。 后工业社会经济结构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经济发达国家已进入后工业社会。 趋势:从以第二产业为主导到以第三产业为主导;从以传统制造业为主导到以高科技产业为主导;从水平空间经济结构到垂直空间经济结构 三、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与城市化 要求 1.掌握城市化的含义 2.熟悉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3.熟悉城市化进程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知识结构体系 (一)城市化的含义 城市化是18世纪产业革命以后社会发展的世界性现象。 城市化的含义十分丰富,不同学科的专家均有不同角度的认识,但其实质含义是包括人口(农业非农人口)、地域(农村城市)、产业(农业产业非农产业)、空间形态转化、城市文化和生活方式在农村的扩散、基础设施现代化、传统文化的继承和更新、环境的改善等众多因素不断变化的复杂过程。 水平的度量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二)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 1.初期阶段 2.中期阶段 3.稳定阶段 世界城市化发展规律表明,当城市化水平达到30%、人均gdp达到800美元时,城市化进入加速发展阶段;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已由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18%增长到了2001年的37.7%,因而我国目前的城市化进程正处在这一加速发展阶段。 (三)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 1.经济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 2.城市化进程促进经济发展 3.经济发展的水平越高,城市化水平也越高。国际上习惯于把一个国家的城市化水平作为衡量该国经济和社会现代化程度的标志之一。 (四)城市化进程与社会发展 1.城市化进程本身是社会发展过程 2.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互相作用和影响 3.美国社会学家英格尔斯关于现代化社会指标的研究表明,现代化社会的指标都是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实现的 四、城市与区域发展 要求 1.熟悉城市与区域发展的相互关系 2.熟悉区域城镇体系及城乡发展的一般规律 知识结构体系 (一)城市与区域发展的相互关系 1.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城市是一定地域范围的中心,根据其职能、作用辐射影响范围的大小,中心城市有不同的等级中心地理论研究城镇分布规律。 城市的发展必然要开发和利用周围地区的各类资源,因而城市与区域的发展条件、发展前景密切相关,互相牵制。 每一个经济中心都有其相应的经济区域,中心城市的发展与区域内其他城镇相互影响,应重视区域规划。 城市与经济区域的联系物流、资金流、人流、信息流分析一个城市的对外主要经济联系方向。 城市与区域之间的关系密切,研究城市不能“就城市论城市”,要分析影响城市发展的各种区域因素。 2.区域条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城市发展的区域分析发展战略(优劣条件、职业、地位、作用) ①区域资源与经济发展条件评价。 ②区域经济结构、消费结构、就业结构对城市产业发展的影响。 ③区域各城镇的职能分工。 城市规模(人口、用地)的区域论证 ①区域生产力发展与布局。 ②区域城市化发展水平、区域内总人口、区域城镇人口总规模、区域城镇人口合理分布、中心城市人口规模的判断。 城市形态与区域空间结构:城市形态变化具有客观发展规律,要根据区域条件,实事求是地确定城市的形态与空间结构。 (二)区域城镇体系及城乡发展 城镇体系在一个国家或相对完整的区域中,有不同职能分工、不同等级规模、空间分布有序的联系密切且相互依存的城镇群体。 1.城镇体系的特征 群体性一群或一组,具有一定数量的城镇聚合在一起。 关联性联系密切、相互依存。 层次性各城镇等级、规模、地位、作用不同,有层次高低差别。 开放性体系内外城镇之间具有密切的相互作用。 动态性城市发展、区域发展、体系发展。 整体性各个城镇形成统一整体。 2.城镇体系与城乡整体发展 城乡发展是指区域内城市、乡村经济社会的相互联系及发展状况,城镇体系的发育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乡的整体发展水平。 动力农村向城镇的“向心集聚”、城镇向周围地区的“离心辐射”。 手段规划、引导和调控城镇体系。 目的协调城乡发展,促进城市与区域发展效益的统一。 detail.template.html 第156行发生错误: 区块未找到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