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妇女节 | 祝她昂扬,祝她向上,祝她可以书写无限可能 2025-03-08 09:08 发布于:北京市 李小江教授是中国女性/性别研究领域的先驱者与奠基人之一。她的学术视野开阔,思想深邃,为中国的性别研究开辟了独特的理论路径,也为性别平等的社会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在三八国际妇女节这一天,我们也怀着敬意重温她的文字,感受她对女性命运的深刻关怀与对性别平等的坚定追求。李小江教授虽已离世,但她的学术精神与思想遗产将永远激励着我们,继续为女性解放与社会进步而努力。谨以此文,怀念李小江教授。 女性主义的涅槃 …… 80年代我们搞妇女研究,主要是从中国本土经验出发。 西方女权主义搞了200多年,新女权运动也几十年了,因此,西方的学界朋友总认为我们跟在后面,不管你说什么做什么,她都会告诉你那时候我们说什么了做什么了,跟着走就是了。这我不同意。海外的朋友不理解,觉得我跟西方女权主义作对。我没想作对,只想在“对”的方向上做事。社会环境和生活经验不同,做事的策略和方法不会相同。比如,我讲男女不一样,就因为生长在“都一样”的社会里,我们有身在其中的切肤之痛。再比如,中国历史上没有女权,但是有母权,《红楼梦》里的贾母很有代表性:女人在家庭中有自己的生存空间,有相当稳定的社会基础。因此,不能简单地说谁对或不对,也不能说谁的解放更理想更前卫,我们只能做比较,放回到各自的历史中去看,不能停留在概念上。所以我总说:一定要学历史,没有历史,理论没有根。只有了解中国历史和中国妇女解放道路,才会理解我们对女权主义的态度,只能部分利用,不能完全认同。 90年代以来,全球化浪潮汹涌,从不同方向冲击着西方女权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传统根基。这不奇怪。200多年来,女权运动像海潮一样,一波一波的。旧的问题缓解了,新的问题会凸显出来。妇女解放也是阶段性的,从始至今,总在路上。多年来,我在中国做妇女研究从来不戴“女性主义”帽子,不是出自个人好恶,而是因为不同的生活处境。今天,全球化背景下,女性/性别问题基本上都是越界的,在经济一体化和网络传播的推动下呈现出趋同的性质。因此,新一波的女性主义将带有鲜明的全球化特征。无论是劳动力市场还是婚姻、家庭、两性关系,无论是国际移民潮还是恐怖主义威胁,无论战争与和平还是天灾或疾病,女人关注的和谈论的将不再是一家一国的话题,而是全人类共同面对的生死困境:一如既往,生存与存续,与历史问题一脉相承;不过是戴上了新面具,在“现代”或“后现代”的名义下周而复始。 经验之花常新,理论之树长青。 最近我一直在说“女性主义的涅槃”或女性主义轮回,意思是一样的。我相信:在本质论基础上,女性主义(FEMINISM——注意:是大写的)的涅槃是迟早的事。终有一天,女性主义将真正以“女性”(FEMALE)的名义高调复出,一定是从与“现代”相反的方向出发:自律,而不是放纵;简朴,而不是时尚;节制和节俭,而不是无止境地消费;心灵还乡,而不是一去不返的出走……其落脚点不再是任何社会的“主义”,而是本质论意义上的自然“女性”。 女性主义的落潮并不意味着“女性”的终结;除非男女两性自然差异完全消失,两性社会角色完全一致。我以为,即使科学技术可能抵达,“顺遂自然”这条底线不能逾越。知其可为而不为,是人类之为“人”的最高境界;知其然而自然而然,是女性之为“女人”的终极追求——因此,希望有一天我们能看到:妇女解放不啻是女人获得些许权益,而是以“解放”的姿态回馈社会,在敬畏天道的心态中继续守护人类存续的自然根性——如是,“女性乌托邦”就不啻是女人追寻的梦境,也是整个人类可以期许的家园。 (本文摘自《女性乌托邦:中国女性/性别研究二十讲》,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5月出版 作者:李小江) 新 书 预 告 以书写致敬北京“95世妇会”30周年 1995年,北京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在全世界的瞩目下成功举办,大会通过了《北京宣言》和《行动纲领》,成为全球妇女事业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为全球女性发出了最强音。 2025年,站在这一具有深远意义的北京“95世妇会”30周年历史节点上,我们即将推出一系列关于妇女发展和性别研究的重要成果,为性别平等和妇女发展贡献新的智慧。 让我们以“北京+30”为新的起点,书写更加美好的未来,助力每一位女性在时代的舞台上绽放光芒。 No. 1 家庭与性别评论(第14辑):中美家庭社会学研究及其呈现 ——兼与《婚姻与家庭杂志》(JMF)对谈 马春华 本辑执行主编 主编简介:马春华,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的副研究员,婚姻与家庭社会学研究室主任。研究领域主要是家庭社会学和家庭政策。 内容预告:这本集刊是《家庭与性别评论》的改版之作,我们计划从这一辑开始,都将采纳原创论文或者原创学术成果,推动家庭社会学的专业学术期刊的出现,使国内家庭社会学研究的成果呈现能够有一个专业的学术平台,能够促进家庭社会学研究的学术交流与创新,提升家庭社会学研究的学术水平,推动新兴研究领域的发展,支持学科人才培养,搭建国际学术交流平台。 作为以专业学术期刊为目的的《家庭与性别评论》改版后的第一期,我们选择的是和全球最权威的家庭社会学期刊《婚姻与家庭杂志》(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JMF)对谈的形式。 本辑在JMF的2020年“十年回顾”的21篇文章中,选择了7篇文章进行了高质量的翻译;并邀请国内家庭社会学研究领域知名研究者张亮(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刘汶蓉(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张春泥(北京大学社会学系)、马春华(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吴小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杨可(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和钟晓慧(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分别和这7篇“十年回顾”进行对谈,这些原创首发的对谈文章,不仅展示了中国家庭社会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也为国际学术交流搭建了桥梁。 期待《婚姻与家庭评论》改版后的第一期,能够走出家庭社会学研究专业学术期刊建设的坚实一步。 No. 2 性别与社会再生产 李洁 著 作者简介:李洁,中华女子学院社会工作学院教授。清华大学社会学博士,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人类学系、马萨诸塞大学阿默赫斯特分校性别研究系访问学者。兼任中国社会学会理事、中国妇女研究会理事、中国社会学会妇女/性别社会学专委会主任委员。主要研究领域为“社会再生产理论”视角下的性别、劳动和家庭研究。 内容预告:本书以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社会再生产理论”为出发点,探讨了这一理论对理解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社会性别议题的启示和应用,并结合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南方”国家自身的发展实践案例和经验总结,推动社会再生产理论的发展与深化。 通过对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关于生育、照料、亲职、家务劳动与性别分工等现象的讨论,本书探讨了在中国的历史文化和当下具体的社会情境下,社会再生产何以在国家、社群、市场以及家庭分工之间,得以多样化地实践与达成,及其各自的特征与问题。这些经验研究对我们捕捉和把握中国本土社会再生产的形式和面貌具有重要启发和意义。 本书还以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应对社会再生产危机的一手经验资料为基础,探讨了“全球南方”国家在推进性别平等进程中所面临的现实处境、采取的发展路径、取得的成功经验,以及值得警醒和借鉴的困境与问题,从而在相互交流和促进中推动全球妇女事业的共同发展。 No. 3 群·学品牌 译著 Communion: The Female Search for Love 暂定名《女性如何去爱》 贝尔·胡克斯(bell hooks)著 作者简介:贝尔·胡克斯(bell hooks,1952-2021)美国女性主义理论家、文化批评家、教育家、作家、诗人。她曾在南加州大学、耶鲁大学、奥伯林学院教授女性研究,2004年成为肯塔基州伯里亚学院的驻校教授。胡克斯以其对女性主义理论的贡献而闻名,特别是将种族主义问题带入女性主义运动的思想讨论中。她认为女性主义理论本身是行动的理论,而不仅仅是智力的活动和游戏,女性主义理论承担着改变社会,使社会更美好的责任。 内容预告:本书不仅批判了将女性主义与爱情对立的错误观念,还强调了爱作为一种深层次的精神成长和相互承诺的重要性。 胡克斯鼓励女性勇敢地去爱,将爱视为一种“英雄之旅”。她强调了“自我爱”的重要性,认为如果没有自我接受,女性无法实现真正的自由,并提倡女性应该像对待职业生涯和经济独立一样,投入同样多的精力去爱,包括爱自己的伴侣、自己的身体、自己的过去和自己的父母等。在其看来,女性主义的最终目标,是让每一个人都能自由地去爱。 在妇女节这个特别的日子里,我们不仅要庆祝女性的成就与力量,更要关注那些仍在困扰女性的现实问题。 今年的两会上,女性议题再次成为焦点:从“保障女性就业权益”到“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从“打击性别歧视”到“推动女性参与科技创新”,这些提案让我们看到,女性的声音正在被听见,女性的需求正在被重视。 在这个充满思考与行动的时刻,我们推出了这份女性研究书单——从历史到现实,从理论到实践,从个体到群体,带你深入理解女性的过去、现在与未来,这些书不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对话的起点——关于性别平等、关于自我觉醒、关于社会变革。 让我们从阅读开始,看见女性,理解女性,支持女性。 她们的历史与故事 No. 1 19世纪英国中产阶级女性研究 潘迎华 著 2021年2月出版/139.00元 中产阶级是19世纪英国社会的领跑者,中产阶级女性是女性运动的先驱,她们的家庭、社会地位直接反映英国社会权力分配、家庭文化、价值理念和社会的进步与文明的发展。本书在19世纪英国中产阶级文化模式下,系统研究英国中产阶级女性在家庭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的活动状况、地位和作用的变迁,分析女性主义理论和女性主义运动的特点和影响,从中管窥19世纪英国社会发展与中产阶级两性关系变化之间的关系,性别平等对女性进步和社会发展的意义。 No. 2 冬日列车:维希政权与纳粹集中营里的法国女性 [英]卡罗琳·穆尔黑德(Caroline Moorehead) 著 徐臻 译 2022年6月出版/82.00元 本书通过对幸存者及其家人进行访谈,以及查阅诸多回忆录、信件、手稿以及档案的基础上,再现了二战时期那些勇敢的法国女性为反抗德国占领而开展的英勇无畏的反抗,以及为从奥斯维辛集中营里生还而进行的可歌可泣的求生努力。全书分为两部分,共十五章,第一部分叙述了法国女性在抵抗运动中积极行动、不幸被捕以及被关押至法国监狱的经历;第二部分叙述始了被捕女性乘坐“31000次列车”被从法国监狱押送至奥斯维辛集中营之时,详细叙述了她们在集中营中时刻被死亡裹挟而挣扎着求生,以及战后重返家园、努力生活的故事。 No. 3 破裂与弥合:1990年代中国女性小说中的婚恋关系 孔莲莲 著 2022年2月出版/98.00元 本书从两性关系入手考察1990年代的女性小说。书中将两性关系概括为婚姻、爱情、身体(性)以及同性情谊四种形式,前三种是狭义的两性关系,即婚恋关系,在现代社会这三种形式彼此融合又各自独立,第四种则是一个宽泛意义的社会性别关系。五种话语力量程度不同地影响着1990年代女性小说创作,使得两性关系呈现即破裂、错位,又弥合、维持的复杂状态。本书最后,作者针对1990年代女性婚恋叙事局限性问题,提出了重建两性关系伦理的一些设想。 No. 4 自主:中国革命中的婚姻、法律与女性身份(1940~1960) [美]丛小平 著译 2022年3月出版/89.00元 本书以1940年代陕甘宁边区“封张婚姻纠纷案”为切入点,讨论中国革命中的婚姻改革和司法建设。作者讨论了从司法案件的原型到文艺作品的演变过程,以全景式的视角,探讨了此案在司法实践、乡村建设、政权建设以及女性研究等方面的意义,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国革命中出现的新话语、新的文化符号进行解析。作者认为,新的话语和新的文化符号凝聚了20世纪社会运动与革命的实践与经验,同时也连接了传统与当代,是中国革命经验的概念化表达。 她们的生活与选择 No. 1 走进酒吧的年轻女性:消费新时代的性别实践与身份认同 黄燕华 著 2024年2月出版/88.00元 本书关注的问题在于社会态度普遍负面的情况下,年轻女性为什么仍会去酒吧?她们在酒吧中有怎样的实践、体验与感受? 当我们将酒吧视为一个“压缩现代性”的实验室,年轻女性在其中的实践与反思,为我们提供了窥探当代中国的性别、阶层与道德变迁的窗口。 No. 2 机会与选择: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妇女生活方式的变迁 姜佳将 著 2023年10月出版/128.00元 每一种生活方式都刻有其所厲的社会时空的烙印,不同的生活时空会引致不同的生活方式。本书以社会性别视角为基础,旨在研究新型城镇化和技术变汪过程中妇女生活方式的演变,系統界定妇女生活方式的概念特征,并描达其现实状况。同时,探寻生活方式变迁的内在机制,为妇女转变生活方式、促进角色转换、提升生活质量,以及融入现代生活提供理论和实证依据。 No. 3 本土文化的他者:浮叶女的底层叙事 严静 著 2022年11月出版/168.00元 本书在社会性别视角下,描绘了一个移民村落在两百多年的迁移历程里生动活泼的生存图景,采用吉登斯的结构二重性理论分析流动族群的文化变迁规律,探讨原生地和迁移地双重文化碰撞中女性族群迁移后的文化适应和文化融合,展示流动族群中的女性成员如何通过多元化的性别实践,融合和重塑具有文化特质的生存空间。从迁移的历史谱系可以看出,浮叶族群建构了从“边缘-他者-客人”到“中心-我者-主人”的话语政治。妇女的性别实践促使移民文化从边缘回归中心,并实现了性别化的自我认同与再生产。 她们的现状与对策 No. 1 女性农民工迁移婚姻风险:评估与防范 仰和芝 著 2024年1月出版/128.00元 由迁移效应引发的女性农民工迁移婚姻风险正成为我国婚姻变迁中的现实问题与社会治理中的新问题,本研究综合运用人口学、社会学、管理学、统计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提出女性农民工迁移婚姻风险的理论分析框架,运用扎根理论对女性农民工迁移婚姻风险内容进行概念化、范畴化与类属化,依据核心范畴与主范畴构建女性农民工迁移婚姻风险评估模型,基于定量数据分析女性农民工迁移婚姻风险的基本状况、群体差异性、不同类型的相关性,最后从宏观、中观与微观层面提出女性农民工迁移婚姻风险防范对策。 No. 2 高学历女性生育困境:现状与对策 宁文苑 著 2023年9月出版/98.00元 纵观我国人口发展形势,总和生育率低于更替水平已持续30余年,高学历女性的生育问题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关注。本书从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偏离角度,探讨高学历女性面临的生育困境及应对策略。研究发现,高学历女性的生育意愿较高,但在实际生育过程中却面临诸多阻碍,出于主观或客观原因,生育意愿无法落到实处,不能按照“心中所想”而生育,是生育意愿与行为偏离最严重的群体,可以说是“想生却不敢生”。为解决这一问题,未来可以从改善生育环境、提供育儿补贴、支持女性就业和加强托育服务等方面入手,持续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以促进生育水平提高,推动实现共同富裕。 No. 3 高校贫困女生的社会支持及行动干预 石彤 等著 2023年5月出版/128.00元 促进教育公平是政府和全社会的共识。本书旨在探讨高等教育对于提高女性地位的作用,以及社会支持对于高校贫困女生的重要意义,追求教育公平;深入了解和理解中国高校贫困女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实际学习、生活和发展状况,了解其所处的弱势处境和发展需求,在学校社区环境内尝试建立高校贫困女生的支持系统,并通过社会工作干预提升这一群体的自我认同、综合素质和成长发展。 她们的职业与贡献 No. 1 生育与女性职业流动 张银 著 2022年12月出版/98.00元 本书基于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的相关数据,以及实地调研资料,采用定量研究和质性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过程分析的视角,深入探讨了生育行为对女性职业中断经历、职业地位获得与职业流动方向的影响,以及女性职业流动的心路历程和面临的现实困境。 No. 2 她们登上了太空:第一批NASA女性宇航员成长纪实 [美]洛伦·格鲁什(Loren Grush) 著 莫晓星 译 2025年3月出版/98.00元 20世纪70年代,六位女性从八千名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成为NASA招募的一批女性宇航员——她们是第一位和第二位登上太空的美国女航天员萨莉·赖德和朱迪思·雷斯尼克,首位完成太空漫步的女性宇航员凯西·沙利文,第一个上太空的母亲安娜·费舍尔,停留太空最长时间纪录保持者香农·露西德,以及玛格丽特·“瑞亚”·塞登。科学记者洛伦·格鲁什用三年时间进行采访和资料收集,写下了她们互相竞争、激励成长、一起冲破性别和科学疆界的故事,记录了她们如何通过NASA的拓展计划、严格的测试和训练、性别歧视突出重围,以及在太空生活中紧张和精彩的经历。 No. 3 中国卡车司机调查报告(No.3):物流商·装卸工·女性卡车司机 传化公益慈善研究院“中国卡车司机调研课题组” 著 2019年12月出版/128.00元 “中国卡车司机调查”是传化慈善基金会公益研究院于2017年开始立项的自主课题,旨在对中国3000万卡车司机开展系统、全面的研究。本报告是该课题的第三部研究报告,重点呈现的主题包括物流商、装卸工和女性卡车司机三者。物流商和装卸工是卡车司机在日常劳动过程中与之密切互动的两个群体。前者不仅包括日益衰落的信息部(“黄牛”),也包括规模不等的物流企业,还包括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兴起并日益壮大的物流平台,其深刻影响着卡车司机的生计;后者则在货物运输的起点和终点两端深度介入卡车司机的劳动过程,他们借助于操弄“寻租游戏”来实现自己在货场上对卡车司机的支配。女性卡车司机作为卡车司机群体中的职业性别少数,面临着横向与纵向的职业性别隔离,她们通过“去性别化”的工作实践,呈现了打破职业性别隔离的各种策略,提供了探寻职业性别平等的范本。希望本报告能够初步揭示公路货运业的复杂生态样貌,更希望本报告能够让全社会对卡车司机增加一份理解和关爱。 她们的自我发现 No. 1 那些特别善于表达自己观点的女人(精装版) [加]米歇尔·迪安(Michelle Dean) 著 冯璇 译 2023年6月出版/78.00元 帕克、韦斯特、阿伦特、麦卡锡、桑塔格、凯尔、迪迪翁、埃夫龙、阿德勒和马尔科姆是穿行于20世纪美国文化和知识生活的女性。她们通过文字主张权力。 这本书丰富而鲜活地描写了她们及她们所处的世界。米歇尔·迪安将传记、批评、文化和社会历史融合在一起,向我们揭示一群才华横溢的女性是如何成为文化世界的核心角色,并开始改变这个世界的。在一个女性惯受男性同行轻视的环境中,她们获得巨大影响力的故事让人着迷,也颇具启示性。 No. 2 裙子的宣言:重新定义二十世纪女性气质 [美]金伯利·克里斯曼-坎贝尔(Kimberly Chrisman-Campbell) 著 李景艳 译 2024年2月出版/89.00元 一部闪耀的社会史,通过最具标志性和影响力的裙装,追溯了20世纪女性角色的转变。德尔斐长裙、网球裙、小黑裙、无肩带连衣裙、酒吧套装、裸裙、迷你裙、迷笛裙……几十年时尚潮流的变迁,记录了女性自身不断变化的命运、自由和理想。 No. 3 自行车改变的世界:女性骑行的历史 [英]汉娜·罗斯(Hannah Ross) 著 林娟 译 欧阳凤 审校 2023年7月出版/78.00元 19世纪末期自行车引发了一场革命,改变了世界。得益于自行车及骑行,女性得以走出家庭,接受教育,争取一系列平等权益。自行车运动成为当时社会变革的重要推手,女性因这项运动逐步建构“新女性”身份,在此过程中社会对女性的束缚逐渐解除。 《自行车改变的世界:女性骑行的历史》是一部关于女性骑行的历史。作者不仅关注那些高水平的自行车赛事及骑手,而且着重讲述了女骑行者及其团体的故事。本书展现了自行车运动的女性力量,以及多位女骑行者如何承受巨大压力,坚持骑行。在这本充满女性荣耀瞬间的书中,作者向我们介绍了这些女性,她们参与书写了丰富的骑行史。 No. 4 凡身之造:中国女性健身叙事 熊欢 等著 2021年5月出版/79.00元 本书讲述了十二位中国女性的健身故事,在“自我、身体与运动”、“生活、身体与运动”和“孕育、身体与运动”三个主题下,从女性视角、微观的社会互动、个体的生活经历和主观感受层面,描绘了女性真实、鲜活的健身图景,讨论了节食、减肥、身材管理、孕期保健、产后恢复、广场舞、健身社交、身体刻板印象等热议话题,挖掘了健身文化对女性个体生活规划、自我认同和文化审美的影响,反映了当今我国女性身体与生活的价值观以及与之相关的社会生成,为探讨“中国式”的身体问题提供了具象素材和理论视角。 研究视野下的她们 No. 1 中国女性生活状况报告No.16(2023) 中国妇女杂志社 华坤女性生活调查中心 华坤女性消费指导中心 组织编写 綦淑娟 主编 2023年12月出版/138.00元 《中国女性生活状况报告》是由中国妇女杂志社、华坤女性生活调查中心、华坤女性消费指导中心编撰的、反映我国年度妇女社会状况的报告。本书为连续出版的第十六部。《中国女性生活状况报告No.16(2023)》聚焦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通过丰富翔实的数据,展现广大女性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的巾帼力量、巾帼作为、巾帼业绩,以及其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的精神风貌。《中国女性生活状况报告No.16(2023)》盘点2022年中国城市女性生活新变化,从思想政治状况、职场工作状况、健康状况、家庭家教家风、休闲娱乐状况、消费状况等的方方面面,全方位展现她们及家人的美好生活。《中国女性生活状况报告No.16(2023)》反映广大女性及家庭的新需求新期盼、新情况新问题,回应她们的期盼关切,精准服务家庭急难愁盼,希望相关方把维权关爱服务做在平常抓在经常落到基层。 No. 2 两性平等与和谐:马克思主义视野下的女性主义研究 李庭 著 2024年9月出版/79.00元 本书分析了女性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可能性与必要性,指出传统的两性平等观念并未解决根本问题,反而加剧了性别间的对立。马克思主义理论提供了一个更为全面的视角来理解性别不平等问题,女性解放不应仅仅局限于争取与男性相同的权利和地位,而是要放在整个人类解放的框架下来考量。传统女性主义运动中出现的异化现象实际上背离了真正的解放目标。只有将女性解放的目标融入到消除所有形式异化的共产主义愿景中,才能实现两性真正的和谐共生。本书通过四章内容,探讨两性不平等的根源、传统女性主义运动的局限性、异化理论的应用,以及在马克思主义人类解放视野下实现两性和谐的可能性。这一研究有助于为解决性别不平等提供一个新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方向。 No. 3 女性主义视角的社会学导论 [英]帕美拉·阿博特(Pamela Abbott) [英]克莱尔·威莱丝(Claire Wallace) [英]麦丽莎·泰勒(Melissa Tyler) 著 王金玲 姜佳将 宋瑜 朱旭红 袁璟 译 2022年9月出版/128.00元 本书以思考女性主义与社会学之间的关系拉开序幕,立意于女性主义并非为社会学中的一种理论观点或分类领域,而是从根本上审视了过往主流社会学诸多未曾考虑性别差异的概念和观点,并尝试以女性主义的视角出发重构了社会学整个学科的阐释图景。因此,这本书不仅仅是性别研究、女性主义研究的经典著作,更是适合整个社会学专业学习的基础导论读本。本书为An Introduction To Sociology: Feminist Perspectives (Third Edition)在中国大陆地区的第一部译作。 No. 4 美人凝视:喜多川歌麿的浮世绘艺术 [美]朱莉·纳尔逊·戴维斯(Julie Nelson Davis) 著 殷明月 金学勤 张芯溢 译 2024年1月出版/178.00元 本书旨在从新的方向出发,把对歌麿这位浮世绘艺术家的研究置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下,结合在文学、艺术史、区域研究和性别研究中使用的方法和理论先例,探寻这些版画如何被设计出来用以推广歌麿这位艺术家的个人魅力,以及这些版画如何参与建构更大范围的性别和身份的话语体系。 No. 5 唐风拂槛:织物与时尚的审美游戏 [美]陈步云(BuYun Chen) 著 廖靖靖 译 2022年12月出版/158.00元 唐代是一个高度国际化的朝代,首都长安是当时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城市,它通过丝绸之路与中亚和中东的重要市场及繁荣的文化相连。在本书中,作者陈步云揭示了一个充满活力的唐代时尚体系,他以考古资料——绘画、雕塑和丝绸制品,以及年鉴、诗歌、税务文件、经济论文和法律文书的记录为依据,审视唐朝的时尚风格。《唐风拂槛》为美国社会科学研究委员会(SSRC)和富布赖特奖学金研究资助项目成果,李鸿宾、李志生、瓦莱丽·斯蒂尔、乔吉奥·列略等相关领域知名学者,《哈佛亚洲研究》《中国史学刊》等权威学术期刊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