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轶事

当前位置: 城镇轶事 > 民风民俗 > 文章页

关于靖州县外出务工人员的调查统计分析报告

时间:2025-03-31 01:20来源: 作者:admin 点击: 6 次
  为全面掌握外出务工群体基本情况,进一步加强社会管理,做好社会服务工作,积极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10月,靖州县对全县的外出务工人员进行了深入调查。   一、基本情况    目前,我县共有外出务工人员(离开本村外出务工半年以上的人员)54359人。从年龄上分,16-20岁1524人,2

  为全面掌握外出务工群体基本情况,进一步加强社会管理,做好社会服务工作,积极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10月,靖州县对全县的外出务工人员进行了深入调查。

  一、基本情况 

  目前,我县共有外出务工人员(离开本村外出务工半年以上的人员)54359人。从年龄上分,16-20岁1524人,20—40岁33052人,40岁以上19783人;从性别方面来分,男性31172人,女性23187人;从学历上来分,初中及以下47419人,高中(中专)5687人,大专以上1253人;从流向地来分,省内县外4842人,省外49517人;从所从事的行业来分,第一产业从业人数7015人,第二产业18472人,第三产业28872人。

  从调查统计结果来看,外出务工人员中男性多于女性,年龄在18—30岁的人员是外出务工人员的主力军。经过对调查数据进行细致分析,我县外出务工人员主要存在以下特征。一是受教育程度总体偏低。农村教育水平落后,学历偏低是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特征。在全县外出务工人员中,初中学历占总数87%,高中(中专)学历占总数10%,大学学历占总数3%。教育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外出务工人员的薪资水平、工作待遇、受尊重状况等问题。由于初中及以下学历所占比例高达87%,文化综合素质不高,缺乏专业技能,他们在城市的薪资待遇都不高,典型人员(年收入3万以上或者雇佣人员3人以上)也就相对偏少。二是流向地呈现两极分化。从整体来看,我县外出务工人员流向省内县外的共有4842人,占总数的9%,省外的有49517人,占总数91%,细分来看,我县外出务工人员以沿海地区居多。

  二、农村外出务工人的原因及影响 

  (一)农村外出务工的原因呈现多样化。一是靖州县经济发展不够发达,就业渠道和就业机会有限,再加上农村改革的深入,农村劳动生产效率的提高,农村劳动力大量过剩,而经济稍发达的地区的企业、民营经济、第三产业发展势头强劲,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二是农产品市场体系不完善,农村中介组织服务薄弱,农产品销售渠道不畅,农民增收慢。三是缺乏龙头企业和农村能人的带动,缺乏资金,缺乏技术发展生产。

  (二)外出务工人员对输出地和输入地影响明显。近年来,靖州县外出务工人员不断增多,给靖州县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机遇:一是促进了就业,增加了农民收入,农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二是加快了农村应用技术的普及和专业大户、民营经济的发展,活跃了城乡经济。三是加快了信息交流和农民观念的更新。庞大劳务输出,无疑充当了本地经济结构顺应市场发展的桥梁,对推动农业结构的调整,加快农产品流通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外出务工人员对输入地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一是外出务工人员大部分消费在外,带动了当地的消费,对输入地的市场繁荣、内需拉动产生了积极地影响,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二是农民外出打工解决了输入地劳动力不足问题,为输入地的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输出无序,呈“松散”型。目前,全县劳务输出仍处在自发阶段,对输出工作调控、引导能力有限,很难找到适合的岗位长期固定下来,难以发挥劳务输出的规模效应。在这些外出务工人员当中大部分都是临时工,就业稳定状况得不到保障,哪里有活干就去哪里,经常更换就业岗位,得不到长期聘用。

  (二)信息不准,呈“盲流”型。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不健全、辐射功能不强,造成农民外出务工信息来源只能从熟人、亲人处得来,信赖于道听途说和小道消息盲目外出,造成浪费。

  (三)素质低下,呈“苦力”型。外出务工农民以初中及以下文化为主,同时初中毕业后能进行技能培训、就业培训过的也较少,这样他们外出务工大多从事一些体力劳动,与当今的消费水平相比,报酬显得偏低。

  (四)维权意识淡,呈“法盲”型。外出务工人员能掌握国家劳动合同法的人是少数,能利用法律进行维权的人更是少之又少。大多数外出务工农民法律意识淡薄不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致使在出现纠纷时自己的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在很多农民工和用工方发生的纠纷当中,农民工往往不能拿起法律武器来维护自身的合法利益,特别是处于就业竞争激烈的行业,更是不敢提依法维权。

  (五)资金、人才回归少,呈“外流”型。调查发现,部分人员通过打工积累资本后在异地安家、创业,返乡回家发展事业的不多。

  (六)典型人员偏少,宣传报道滞后。由于外出务工经商的农村居民素质偏低,从事服务业和体力劳动者居多,典型人员偏少,对典型事迹的宣传报道滞后,典型人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不明显。

  (七)农民外出务工带来的社会问题日益凸显。外出务工的农民都是青壮年劳动力,农村田地抛荒现象日益严重,留在家的大多是老人、妇女和儿童,许多农户少了“顶梁柱”,村组公益性体力活无人干,老人赡养、子女教育、家庭和社会治安工作的开展等一系列社会问题日益凸显。

  四、对策建议 

  围绕如何做大做强劳务型经济,因势利导地推进劳动力的双向合理转移,实现输出组织化、基地化,流转有序化、合理化,产业主导化,把外出务工经济培育成农村经济的又一个支柱产业。

  (一)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素质。农民外出务工,能否出得去、稳得住、成得才,关键在人的素质,而提高人的素质关键在于强化科技培训,让他们掌握1—2门外出务工的实用技能。为此,应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为劳务经济发展打好基础。应努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增强转移劳动力的市场竞争能力。力求在农民工岗前培训工作上加大投入,多方面、多渠道筹集资金,按照市场需求,突出培训重点,有针对性地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进行技能培训,引导他们从“洗脚上田”向“洗脑进城”转变,帮助农民工跳上“高板凳”,使他们有一技之长,增强就业稳定性,提高从业收入。

  (二)发现亮点,宣传典型。在外出务工人群中,有不少成功创业发展各种生产经营和投资经商的典型,要通过深入挖掘亮点加大对,典型事例、典型人物的宣传报道力度,大力倡导勤劳致富、守法创业、合法经营,用先进典型事例引导人、教育人、鼓舞人,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三)坚持“送出去”与“请回来”并重。在鼓励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转移的同时,还要注重“请回来”,对愿意回乡创业的外出务工人员,政府应当给予关注和关心,鼓励他们回乡创业,并为他们提供优惠政策,甚至资金和技术支持,从而起到“一个创业,带动一片;输出劳动力,带回生产力”的作用。

  (四)优化社会服务,切实解决好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帮助“留守户”解决好生产生活困难,解决好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一是搞好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文化教育等方面工作,全面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彻底解决留守人员生产、生活问题,尤其要妥善解决好“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幼有所学”等问题。二是加强农村思想道德与法制建设,增强农民道德与法制意识,完善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同时要建立健全农民工维权服务机构,积极依法维护外出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向他们提供法律援助。三是积极强化组织服务,促进有序转移。完善管理、服务、协调机构,完善劳动力输出档案和待转移劳动力人才库,为劳务经济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责任编辑:)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
发布者资料
查看详细资料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 注册时间:2025-04-04 19:04 最后登录:2025-04-04 19:04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