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轶事

当前位置: 城镇轶事 > 民风民俗 > 文章页

徐匡迪:人口迁移与社会转型 应以县、镇为基础就地城镇化(1)

时间:2025-04-11 22:59来源: 作者:admin 点击: 4 次
中国工程院原院长徐匡迪:新型城镇化要形成以县、镇为基础,构建大中小相结合的城市群格局。应鼓励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县、镇落户,就地就近就业和创业。

  ■新型城镇化是在人口众多的传统农业大国中推进的城镇化,无论从人口迁移规模及社会转型来说都是史无前例的,必须以人为本、城乡统筹、四化融合发展(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

  ■新型城镇化要形成以县、镇为基础,构建大中小相结合的城市群格局。应鼓励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县、镇落户,就地就近就业和创业。严格控制特大城市的无序扩张,要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前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重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中国特色的城镇化是在发展极不平衡的大国里进行的城镇化,是在三农问题高度敏感的情况下产生的。三农问题是中国的根本问题,中国的粮食安全具有世界意义,城镇化发展形成了巨大的风险挑战。

  中国正由传统农业大国向城市型国家转变

  什么是城镇化?城镇化是以农业人口比重下降、城镇人口上升为表征,以产业结构从农业经济转向工业经济、服务经济为核心,社会结构从农村社会向城镇社会的演进过程。在现代意义上,城镇化是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以后的一种发展现象,它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经济指标。

  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城镇化持续快速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截至2012年底,城镇化率已达到52.57%,城镇人口约7.2亿。显而易见,中国正在从一个传统农业大国,转为城镇化水平与世界基本持平的城市型国家。

  然而,前30年高速城镇化的主要问题是,高达三分之一的农村流入人口无法享受城镇户籍待遇,城镇化率统计指标高于户籍非农业人口比重15个百分点左右,有人称之为“候鸟式”的城镇化或半城镇化。

  我们要特别注意的是,中国特色的城镇化是在发展极不平衡的大国里进行的城镇化。中国的城镇化是在三农问题高度敏感的情况下产生的。三农问题是中国的根本问题,中国的粮食安全具有世界意义。但是城镇化发展也形成了巨大的风险挑战,城镇建设占用的耕地往往都是优质耕地。由此造成的问题是,现在土地城镇化的速度快于人口城镇化,农业的土地逐年减少。我们查了一下,全国粮食目前有10%需要进口。而中国进口粮食如果增加一两个百分点,世界粮食价格就会波动。

  中国特色的城镇化是资源、环境严重约束的城镇化。近20年快速城镇化造成了土地、水资源和能源的高速消耗。全国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仅为世界人均值的四分之一,水资源严重短缺已成为城镇化发展的刚性约束,全国有400多座城市供水不足,其中严重缺水的城市有110座。今年我国中东部地区多次被雾霾笼罩,生态问题也不容忽视。为此,必须适时调整城镇化发展战略和模式,在稳步推进城镇化的同时,有效提高城镇化的质量,降低社会成本和资源环境代价,实现健康稳妥的城镇化。

  应以县、镇为基础就地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是在人口众多的传统农业大国中推进的城镇化,无论从人口迁移规模及社会转型来说都是史无前例的,必须以人为本、城乡统筹、四化融合发展(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

  新型城镇化要更加注重提升质量。以新生代农民工为人口迁移主体,城镇化率超过50%,标志着我们城镇化率进入了中级阶段。城镇化率达到50%是一个关键,这是依靠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也往往是城市化积累的矛盾凸显和城市病集中爆发的阶段。亚非拉的一些发展中国家,未能及时进行战略性调整,落入“中等收入陷阱”。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菲律宾和韩国,两国同一年人均GDP达到三四千美元,但现在韩国是25000美元,菲律宾还是4000美元。韩国依靠大企业科研研发,在电子工业方面有三星、LG,在微电子产业方面可以和美国竞争,汽车方面有大宇、现代。原因就在于韩国的科技和教育水平提高,普及大学教育,劳动力素质大大提高。

  此前的城镇化过程中,发展资源、资本和发展机会过度向大城市集中,中小城市发展滞后,造成北京、上海、广州等特大城市“巨型化发展”,无序蔓延。并且,近20年来的城镇建设重点主要集中在开发区、CBD 等城市名片及招商引资的重点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欠账严重,城镇运行安全隐患突出。

  如果说前30年的城镇化是中西部农村的人口向东部的大城市集中,现在发展中国新型城镇化应该是以镇、县城为基础,就地就近城镇化。

  过去30年,镇在城镇化中作用巨大。2010年我国建制镇为18000个,人口占全国城镇人口的23%,城镇成为当前城镇化的主战场,在人口和产业聚集方面优势突出。

  2010年全国有2003个县,这个县不包括853个市辖区,实际上是2800多个。县域内的人口占总人口的70%,县域的经济占全国GDP的48.1%。所以,农民没有必要再长途迁徙去打工,完全可以在附近通过产业升级,找到就业机会。临近大城市的附近城镇,发展成为农业服务、商贸旅游、市场物流等多智能类型的小城镇空间巨大。这方面,浙江的经验很好,浙江一县一城,另外很多镇成了商务中心和进出口的重镇。

  因此,我们的城镇化规划要以城镇群为主体,构建“5611”城镇群格局,即5个国家级城镇群,包括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成渝地区和长江中游。11个区域支撑城镇群,包括山东半岛、辽中南、中原、关中,北部湾、黔中、太原、呼包、鄂榆、宁夏沿黄、兰州西宁、淮海(徐淮)等。6个战略支点城镇群,包括海峡西岸、海南、天山北坡、哈长、滇中,藏中南。

  因此,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要形成以县镇为基础,构建合理的大中小相结合的城市群格局,鼓励农村富余劳动力及能人在县镇落户、就业及创业。

(责任编辑:)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
发布者资料
查看详细资料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 注册时间:2025-04-20 05:04 最后登录:2025-04-20 05:04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