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推荐|建筑策划中的项目任务书评价 2025-03-25 11:28 发布于:山西省 关键词 建筑策划,设计任务书,评价体系 主要内容 本书从建筑策划理论源头出发,以6章21问反思当下建筑策划研究与应用,讨论如何科学编制设计任务书,并且参考系统评价学、借鉴风险评估方法,结合多种技术与经典理论,提取评价要素指标,生成权重,构建数据库,建立评价体系,提供指导手册等工具。 01 作者介绍 刘佳凝 清华大学建筑学学士、工学博士,美国哈佛大学设计与研究生院联合培养博士及访问学者(受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 在清华大学求学期间师从庄惟敏院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建筑策划及任务书的评价体系。在哈佛大学访学期间师从斯皮罗·波拉利斯(Spiro Pollalis)教授,对建筑和基础设施项目的可持续性设计、实践和评价体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并获得ISI Zofnass Envision SP*专家资质认证。后任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本土设计研究中心高级建筑师,有多年建筑设计工作经验,承担了多项城市更新、既有建筑改造与轻质建构项目的设计与研究工作,并获得中国建设科技集团科技创新青年科技基金项目的资助。 *ISI Zofnass Envision SP指的是由美国可持续性基础设施协会(Institute for Sustainable Infrastructure,ISI)颁发的,并与斯皮罗·波拉利斯教授的Zofnass项目组共同开发的Envision可持续发展专业人员认证(Envision Sustainability Professional,Envision SP),该认证旨在认可那些在可持续基础设施领域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个人。 02 院士推荐 庄惟敏 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首席科学家、首席总建筑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 上下内容 刘佳凝建筑师,是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我的博士研究生,在她毕业参加工作5年后近期给我发来了在她博士论文基础上结合其实际工作经历补充完善、重新编纂的《建筑策划中的项目任务书评价》专著清样,该书计划于2024年出版。她希望我为此书作序,我欣然允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建设成就巨大,但也问题凸显。我国在“十一五”期间建筑拆除总量高达46亿㎡;“十二五”期间拆除 20亿㎡。建筑平均寿命不到40年。其中过早拆除的建筑中,因定位失当、空间组织不合理、效能低下、发展不可持续等非质量因素拆除的占到81%(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研究课题“建筑拆除管理政策研究”,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2014年)。究其原因,是建设项目在前期定位和设计任务书编制阶段缺乏建筑策划和使用后评估的研究与数据分析,以及在此基础上进行的设计依据的科学研判。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若干意见》(中发〔2016〕6号)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完善质量保障体系提升建筑工程品质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办函〔2019〕92号)明确指出,要强化公共建筑和超限高层建筑设计管理,建立大型公共建筑工程后评估制度。建立“前策划、后评估”制度,完善建筑设计方案审查论证机制,提高建筑设计方案决策水平。建筑策划作为建筑学理论体系的重要内核之一,同时也作为建筑师执业实践的重要领域,已成为业界共识。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建筑设计领域一些值得关注的失败案例,并非建筑师的设计水平问题,而是在项目初期的任务书编制阶段出了问题。因“题出错了”引起的社会资源浪费和对建筑师设计工作产生的困扰是极其严重的。设计任务书的研究是建筑学的本源问题,根据《国际建协建筑师职业实践政策推荐导则》的定义,设计任务书的编制又是建筑师的基本任务与职责;对设计任务书的评价进行研究,是建筑策划的核心内容。因此,本书无疑是抓住了中国城镇化发展大背景下的建筑学理论与方法研究的根本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本书通过对跨学科的系统评价学和风险评估方法框架的引入,借鉴文本数据处理和分析技术,建立起任务书样本库数据;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提出一种方法学层面的评价模型,建立起任务书的评价体系。其研究是对建筑策划理论和方法体系的补充。同时,作者结合自身参与建筑设计的实践,开发了指导手册等评价工具,并通过两个实际建设项目进行验证和应用说明,这也构成了本书的重要核心。本书的特点和重要成果表现在,从学术本源、行业实践和行政管理3个层面结合理论梳理与实践挖掘双线推进研究,以风险为导向、样本为基础,提出适用于任务书评价方法的技术,建立客观数据支撑的任务书评价体系。其标准化任务书评价体系的建立,以及应用工具等成果,在中国当下城镇化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其理论、方法和案例推演对建筑师的执业实操有直接的参考价值。 归纳起来,本书的创新点和学术贡献主要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是通过设计任务书评价体系的建立,提出建筑设计评价的基本依据,揭示建筑价值体系和建筑创作合理性的本源问题; 二是运用风险评估方法和文本挖掘等跨学科技术手段,开展建筑学管理科学与工程、数据科学的跨学科研究,为既有建筑策划理论体系作出了必要的补充; 三是研究开发了任务书评价体系及应用工具,为任务书的修正提供了现实依据与操作途径; 四是结合近些年的实践与研究,尤其是作者第一手资料和新技术的运用,本书补充的数据和样本库的真实性与数据技术的效率和稳定性都大大提升。 随着当今IT技术和人工智能的高速发展,本书所涉及的未来研究会更多地与AI结合,随着大数据的使用以及机器学习,海量任务书样本的处理与研究必将发生质的突破。结合行业当下建筑师负责制和项目全过程咨询的任务,建筑师的职能和业务领域的进一步拓展将成为必然。 刘佳凝 2013年考入师门,在读期间受国家资助赴哈佛大学研修,2018年通过博士答辩圆满完成学业。她能够在毕业以后,参与繁忙的实际工程项目设计的同时,依旧执着地将博士期间的学术课题研究持续地开展下去,实属难能可贵。今天的建筑创作能力与水平不仅是设计技法的博弈,更考量建筑师技法背后理论的支撑。刘佳凝建筑师能认清这一点,并沉浸在其中,拨开市场表面的繁杂,专注创作背后的理论研究和技术的总结,并撰写成几十万字的专著,是值得鼓励和赞赏的。 祝贺本书的出版。 2024年1月2日 03 内容简介 前言 在我国城镇化建设不断推进的背景下,建设过程中特别是建设早期的科学化决策是至关重要的。然而,长期以来,对于建筑创作合理性这一建筑学基本命题的理论研究尚不充分,导致本该负责拷问设计依据与设计逻辑的建筑师,事实上却相对被动地接受业主编制的建设项目任务书,甚至在“错误的题目”上开展建筑设计创作;由此产生的设计偏差,不仅对社会物质环境产生负面影响,也会带来经济层面的靡费与损失。建筑策划是建筑学领域内专门研究如何科学地编制任务书的一套理论和方法。设计任务书的研究是建筑学的本源问题,而设计任务书的编制又是建筑师的基本任务与职责;对设计任务书的评价进行研究,是建筑策划研究的一个发展方向,也是建筑策划评价的核心内容。因此,本书就这一核心,以任务书为具体研究对象,尝试建立一套评价的科学模式,以充实建筑策划的研究,延伸建筑学的理论框架和设计方法论拓展建筑师的业务范畴。 本书采用纵向推进、横向展开的逻辑结构,从理论、法规、实践3个层面进行论述。 在理论层面上,对建筑策划的经典理论、建筑学领域内外的相关概念和方法进行梳理,指出建筑设计概念要素已经快速膨胀更新,既有建筑策划技术手段囿于传统数据形式,需要进一步明确建筑策划评价的研究对象,并寻求新的方法和技术以刺激其发展。 在法规层面上,通过对比国内外基本建设流程,指出我国缺少建筑策划及其评审这一必要环节,交叉印证任务书评价研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以及制定相关评价准则的行业需求。 在实践层面上,通过审视任务书的特征和建筑师自发进行的任务书评价活动指出现实中的评价机制过于发散,效率较为低下,仍需建立程式化的、具有可操作性的任务书评价体系。 在上述3个层面的理论和现实基础上,本书从建筑策划的理论源头出发,研究如何科学地编制建设项目的设计任务书,建立一套理论和方法。研究参考了系统评价学的流程,借鉴了风险评估的方法,在264份真实的任务书样本数据库的基础上,应用计算机自然语言处理、文本挖掘、机器学习、聚类分析等技术,与经典的建筑策划理论相结合,对任务书进行数据导向的系统拆解和分析整理,提取任务书评价要素指标,生成指标权重,构建面积比例向量数据库,建立系统的任务书评价体系,并面向建筑设计实践,给出指导手册等评价应用工具。 第1章 绪论 现实中由于建设项目任务书不合理,导致建筑设计失误的情况屡见不鲜,折射出我国建筑创作理性的不足,以及建筑师业务范围的狭隘。本书由此关注到行业实践中使用广泛而研究较少的任务书这一具体对象,锁定了专门研究任务书的建筑策划理论,深入到“建筑策划的评价”研究这一领域分支,提出进行“任务书评价”的研究,致力于在理论和实践层面,加强我国建设项目设计前期决策的科学性,提升建筑创作的合理性。 本章主要回答以下3个问题: 1. 本书的研究背景和现实问题是什么? 2. 为什么选取任务书作为研究的具体对象? 3. 对于任务书评价的研究有哪些基本设想? 图1 建筑策划研究向后延伸 第2章 建筑策划评价的理论基础与内涵 以建筑策划领域几位代表人物为主的一批学者和研究团队已经对如何科学地编制任务书进行了一定的理论研究,并在不同深浅层面提出了“建筑策划评价”的概念,这也是本书的理论基础与来源。本章是对问题背景中研究动态和文献综述的具体展开,对策划评价的内涵,在建筑策划理论的内部,以及建筑学其他一些理论中,进行了搜索与整理;并从系统评价学的角度,对研究问题做出了新的牵引描述。 本章主要回答以下4个问题: 1. 既有理论如何定义“建筑策划评价”? 2. 既有理论如何保证任务书的合理性? 3. 既有理论对本书中的研究而言有哪些可借鉴之处? 4. 从系统评价学视角,如何进一步解读“建筑策划评价”? 图2 评价系统构成与关系 第3章 建筑策划及其评价现阶段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虽然建筑策划及其评价已有一定的理论积淀,但既有理论也呈现出诸多问题:随着建筑设计概念要素快速膨胀,现有的策划评价理论已不能囊括;策划评价获取信息的方法仍旧依赖于传统的技术,在新的数据时代其效率和科学性都有待提高;策划理论框架中缺少明确的策划自评,未区分策划和设计不同的风险域;众多理论多在概念层面探讨策划评价,尚未形成统一的、格式化的、全面的评价体系。 与此平行的,法规层面,我国对建筑策划及其评价的保障较为薄弱,行业协会亦没有发挥足够的督导作用;现有的可行性研究及审批,不足以在设计前期把控设计条件与设计要求的合理性。现阶段正需要用具象化、格式化的策划评价研究,为行业实践中提供技术工具,更长远地促成相关政策的落地。 建筑策划的发展需要紧密结合实践数据及时更新,策划评价的研究也需要进一步分解、确定评价对象。大数据概念的兴起,为建筑领域的非结构化数据参与策划评价带来了一定机遇;针对如任务书的具体对象,有指向性地寻求数据技术的帮助,可以为建筑策划的理论注入新鲜血液,补充完善策划评价的方法技术。 本章主要回答以下3个问题: 1. 既有建筑策划理论和方法存在哪些问题? 2. 为什么在当今建设项目的实践中,策划理论的应用与设想存在一定的差距? 3. 建筑策划及其评价的研究可以往哪些方向发展深入? 图3 RIBA推荐的“工作流程” 第4章 建筑策划评价的问题转化——任务书评价 对设计任务书的评价进行研究,是建筑策划的一个发展方向和着力点。任务书是建筑策划的产物,针对任务书进行评价,可以实现策划的自评,是建筑策划评价的核心问题。本书以此为切入点,采集了264份真实的任务书作为样本,并基于任务书样本的数据类型,借鉴利用相应的数据处理与挖据技术,剖析任务书的内容构成与特征,为建立任务书的评价体系进行物质准备和技术尝试。 收集和拆解任务书样本的过程中,研究关注到现实中自发性质的任务书评价活动是以风险为导向的,因而提出为任务书评价的研究引入风险评估的概念。这在既有理论中有类似先例证明其适用性,且能够照应系统评价学对策划评价的解释。 本章主要回答以下3个问题: 1. 如何解决“建筑策划评价”现存的问题?为什么针对任务书进行评价可以实现建筑策划的自评? 2. 任务书有哪些特性?如何论证任务书的合理性? 3. 应该关注和借鉴哪些技术方法? 图4 庄惟敏的建筑策划具体内容 第5章 建设项目任务书的评价体系建立 按照经典的评价学理论,一切评价活动都遵循一个大抵相同的流程。首先,明确评价的基本问题,包括评价对象、评价目标和评价操作主体等;其次,确定评价方案,对评价方法进行设计或选择,组合成熟成型的评价方法;然后,建立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括筛选评价指标和生成指标权重;再后,收集评价所需的相关信息并分析,从而做出定性或定量的具体评价;最后,输出评价结果并检验其有效性,完成评价最终报告;此外,对于具有重复实验性质的评价体系,还应附加对于评价体系的信度、效度灵敏度等后期长效检验机制。 第5章在本书前面4个章节的铺垫下,探讨如何依照这样一个评价学的基本流程,将适用于任务书的建筑策划理论基础、风险评估方法框架和数据挖掘技术手段组织在一起,建立起行之有效的任务书评价体系。 本章主要回答以下5个问题: 1. 任务书评价的基本问题如何界定? 2. 任务书的评价方案包含哪些具体的方法和技术? 3. 如何确定任务书的评价指标及其权重?评价指标的形式与内容是怎样的? 4. 本书可以给出什么样的评价应用工具?相对应的有哪些评价操作程序? 5. 本书建立的任务书评价体系及工具是否理论可行? 图5 任务书评价体系指标间关联索引图示例 第6章 面向建筑设计实践的任务书评价 在本书第5章所构建的任务书评价体系基础上,本章进一步探讨任务书评价在建筑设计实践中的操作方法与意义作用;考虑从不同的角度选取两个实际建设工程项目,试用本书确立的任务书评价方法、评价指标和评价工具。其中一个实例是实验性质的实践运用,通过对比任务书评价结果与建筑师自发进行的任务书质询活动记录,验证任务书评价的必要性;另一个实例是试验性质的实践运用,通过跟踪项目的建成效果,判断任务书评价过程和结论对建设项目的影响,检测任务书评价体系的有效性。 本章主要回答以下3个问题: 1. 任务书评价在实践项目中如何操作实施? 2. 研究所建立的任务书评价体系是否有效? 3. 任务书评价与建筑设计的关系是怎样的?评价结果如何解读运用? 图6 故宫北院区设计方案材料运用 04 书籍目录 ▷ 上下内容 Ⅲ 序 Ⅴ 前言 第一章绪论 1 1.1 问题的提出:建筑设计的题目是不是就出错了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与内容 1.1.3 研究的意义 10 1.2 问题的研究方法与思路 1.2.1 课题研究的方法 1.2.2 问题的研究思路 第二章 建筑策划评价的理论基础与内涵 20 2.1 建筑策划理论体系内的“建筑策划评价”概念 2.1.1 国外研究动态 2.1.2 国内研究动态 2.1.3 既有理论研究的贡献与不足 32 2.2 建筑学其他理论所涉及的“建筑策划评价”概念 2.2.1 使用后评估对建筑策划的前馈作用 2.2.2 建筑性能评价中的建筑策划评价 2.2.3 建设项目管理中的建筑策划评价概念 36 2.3 系统评价学对“建筑策划评价”的牵引描述 2.3.1 评价学的基本理论 2.3.2 系统评价学理论视角下的建筑策划评价 2.3.3 建筑策划评价在评价学视角下的潜力空间 第三章 建筑策划及其评价现阶段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46 3.1 现有建筑策划及其评价理论的局限 3.1.1 建筑设计概念要素快速膨胀 3.1.2 现有建筑策划理论获取信息途径陈旧 3.1.3 现有建筑策划理论缺少明确的策划自评 51 3.2 建筑策划及其评价在我国法规保障的不足 3.2.1 建筑策划及其评价在法规及流程上的缺失 3.2.2 可行性研究不能替代建筑策划 3.2.3 职业教育对建筑策划的要求相对薄弱 77 3.3 新数据时代对建筑策划及其评价的影响 3.3.1 大数据概念的兴起 3.3.2 建筑学领域内的数据技术应用尝试 3.2.3 数据科学助力下建筑策划的可能与挑战 81 3.3 建筑策划及其评价的发展方向 第4章 建筑策划评价的问题转化——任务书评价 84 4.1 针对任务书进行评价以实现建筑策划评价 4.1.1 建筑策划评价的再解读 4.1.2 任务书的概念与内容界定 4.1.3 任务书与建筑策划的关系 4.1.4 建筑策划评价与任务书评价的关系 94 4.2 建设项目任务书的拆解 4.2.1 任务书样本的整理方法 4.2.2 任务书样本的预处理方法 4.2.3 任务书适用的数据挖掘方法 4.2.4 任务书的生成机制 4.2.5 任务书的结构与内容 139 4.3 建设项目任务书评价活动的现实基础 4.3.1 任务书评价的法律与实践基础 4.3.2 建筑师对任务书的评价实践 4.3.3 任务书评价活动现实基础的启示 第5章 建设项目任务书的评价体系建立 154 5.1 任务书评价问题的界定 5.1.1 评价对象与范围 5.1.2 评价目的与目标 5.1.3 评价的操作主体 158 5.2 任务书评价方案的设计 5.2.1 经典的评价方法 5.2.2 适用于任务书评价的方法方案 177 5.3 任务书评价的指标体系生成 5.3.1 待评要素清单 5.3.3 评价指标总表与分类情况 5.3.4 评价指标的内容与评分等级 207 5.4 任务书评价指标的权重赋值 5.4.1 指标权重的形式与来源 5.4.2 风险分析与权重求解 5.4.3 评价指标权重体系的分级 220 5.5 任务书评价体系的应用工具 5.5.1 标准模式全信息评价指导手册 5.5.2 评价体系衍生产品 229 5.6 任务书评价体系的应用操作 5.6.1 评价的信息收集与分析 5.6.2 评价的结果检验与输出 232 5.7 任务书评价体系的专家论证与鉴定 第6章 面向建筑设计实践的任务书评价 236 6.1 任务书评价实践的基本设想 6.1.1 任务书评价实践的准备工作 6.1.2 任务书评价活动的执行操作 6.1.3 任务书指标体系的更新调整 240 6.2 实例A:电力科技馆设计任务书的评价 6.2.1 评价项目的选择 6.2.2 项目概况与设计方案 6.2.3 设计任务书的评价操作 6.2.4 设计任务书的评价结果 6.2.5 对比分析与解读 262 6.3 实例B:故宫博物院北院区建设项目设计任务书的评价 6.3.1 评价项目的选择 6.3.2 项目概况与设计方案 6.3.3 设计任务书的评价操作 6.3.4 设计任务书的评价结果 6.3.5 跟踪分析与解读 284 6.4 任务书评价对建筑设计实践的指导作用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286 7.1 总结 7.1.1 研究的主要内容 7.1.2 研究的成果 7.1.3 研究的意义作用 7.1.4 研究创新点 289 7.2 未来研究方向 291 参考文献 299 致谢 05 书籍信息 建筑策划中的项目任务书评价 Evaluation of Architecture Design Brief in Architectural Programming 定价 79元 优惠购书 作者 刘佳凝 装帧 平装勒口 开本 16开 出版发行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页数 312 ISBN 978 7 112 30242 0 微信编辑:董梦歌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