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青龙凉水河村村民自发捐款21,900元修缮450米田间道路,既解决清明祭祖难题,又便利农机下田耕作。这条宽2.5米的新修道路覆盖100余亩农田,运输效率提升百分之四十,展现了村民共建共享的治理智慧。 【一条乡间小道如何串起传统祭扫与现代农耕的双重需求】 在河北青龙凉水河村,村民们正用双手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新篇章。全村45户家庭自发捐款21900元,仅用三天时间就筹集了修缮田间道路的全部资金。这条长450米、宽2.5米的碎石路,不仅连通了五十余处祖坟聚集区,更覆盖了周边100余亩农田,让农机下田和春耕物资运输效率提升了百分之四十。 值得注意的是,村民们在修路过程中展现了极高的智慧。他们既保留了传统田埂的风貌,又因地制宜设置了会车避让平台,在满足实用功能的同时兼顾了生态保护。这种既尊重传统又着眼未来的做法,正是当代农村发展的生动写照。更可贵的是,村里还成立了护路志愿队,建立了分段养护制度,确保这条"连心路"能够长久惠民。 【从祭祖路到致富道:一条小路见证乡村治理新气象】 这条新修的道路已经超越了单纯的通行功能,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纽带。清明时节,返乡祭祖的游子可以驾车直达坟前摆放鲜花;春耕时分,农用三轮车能够轻松抵达田间地头。过去"雨天两脚泥,晴天一身灰"的窘境一去不复返,取而代之的是村民脸上洋溢的笑容。凉水河村的故事告诉我们,乡村振兴不仅需要外力推动,更离不开村民自发参与的内生动力。当基层自治的智慧被充分激发,再小的村庄也能书写出感人至深的发展篇章。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