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轶事

当前位置: 城镇轶事 > 村容村貌 > 文章页

新一轮机遇来袭 县域经济如何乘势腾飞?

时间:2025-03-14 13:29来源: 作者:admin 点击: 37 次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将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行动划为年度任务。其中不仅提到了科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还特别强调了加快补齐县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成都商报-红星新闻推出的“‘城

原标题:新一轮机遇来袭 县域经济如何乘势腾飞?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将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行动划为年度任务。其中不仅提到了科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还特别强调了加快补齐县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大力发展县域经济。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推出的“‘城’势而上——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特别策划,邀请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宋向清,四川省社科院研究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盛毅,聚焦县域经济的“时”与“机”,以及成都8个县市新城“百强县”冲榜展开对话,探讨今年的新“县”象。

1

为何潜力在县城?

问:许多专家认为,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最大潜力地区是县城。县城如何去承接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这一趋势?县城对于农业人口还有吸引力吗?

宋向清:县城承接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这一趋势需要多管齐下,多方努力。首先在户籍制度改革上,县城应进一步放宽落户条件,简化落户流程,建立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消除农业转移人口落户的制度性障碍。其次,要加大教育、医疗资源投入,保障随迁子女教育和医疗服务。第三,在土地权益方面,探索农村土地“三权分置”的有效实现形式,让进城农民在保留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的基础上,流转经营权获得财产性收入,消除后顾之忧。

县城对农业人口仍有吸引力。县城距离农村较近,生活习俗、人际关系网络相对熟悉,农业转移人口更容易适应。而且县城房价、生活成本相对较低,就业机会虽不如大城市,但在特色产业带动下,如农产品加工、特色文旅产业等,能提供一定就业岗位。

问:县城的发展,关键在产业。如何基于县域的维度去统筹城乡产业的发展,既有利于承接大中城市的产业转移,也能够在更深程度上把城乡的生产和消费结合起来,从而推动城乡的融合发展?

宋向清:县域经济应积极承接大中城市的产业转移,同时结合本地资源和市场需求,发展特色产业。通过优化城乡产业结构,推动城乡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首先要强化产业协同发展:加强县域与周边城市的产业分工协作,形成“总部经济+卫星城镇”的发展模式。其次要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完善交通、物流等基础设施,降低城乡生产成本。第三要加速消费市场整合:通过提升县域消费能力,促进城乡消费市场的深度融合,形成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的发展格局。

2

县域经济如何定位?

问:“大城市带大乡村”的城市模式中,县域经济如何定位?当高端的资源要素被市辖区虹吸,周边的县城如何走出发展的道路?

宋向清:在大城市带大乡村的城市模式中,县域经济应定位为城市经济的补充和延伸。通过承接城市产业转移和人口外溢,发展特色产业,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县域经济可作为城市产业的配套基地,承接城市产业转移和功能疏解,发展与城市产业互补的产业。

县域经济发展需要灵活应用来应对资源虹吸的策略。首先应确立差异化发展理念,避免与大城市正面竞争,发展适合本地资源和市场需求的特色产业。其次,要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如财政转移支付、土地指标等,增强县域经济的承载能力。第三要重视县域经济的独立性和自主性,避免过度虹吸导致县域经济空心化,尤其要避免不合理的撤县设区。第四要积极主动地利用大城市的科技、人才、资金等资源溢出效应,加强与城市的产学研合作,提升自身产业创新能力。

问:成都的GDP占全省比例超过35%。但成都的县域经济在“百强县”排行榜上甚至低于省内某些市县,您认为原因何在?

盛毅:这是多种原因造成的。过去产业布局没有把这些县市作为重点区域来考虑,比如绵阳江油有三线建设布局的工业基础,事实上形成了区域性的中心;在改革开放后,射洪、峨眉山、绵竹等县市抓住产业发展的机遇,有的通过发展特色产业,有的通过招商引资,做得有声有色。

成都当年集中精力发展城区经济,县域经济没有同步发展,所以就会有差异,加上温江、双流、新都等一些强县都陆续撤县改区,在“百强县”榜单上就少了冲榜的“大将”。但我认为这是发展阶段的问题,前些年成都城区经济发展得更快,再往后走,县域经济也将迎来机遇。

3

“百强县”如何增量进位?

问:目前的全国百强县中,西部地区县域的数量和排名都还比较靠后。西部县域还有哪些差距和发展机会?

宋向清: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在全国百强县中数量和排名靠后,在经济总量、产业结构、基础设施、人才储备等方面存在差距。经济总量上,西部县域GDP规模较小;产业结构偏重传统农业和资源型产业,新兴产业、高端制造业发展不足;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交通、通信等条件制约经济发展;人才外流严重,缺乏高素质专业人才;公共服务水平和产业发展能力有限,在吸引人才、资金和技术方面也面临较大挑战。

随着共建“一带一路”推进,西部县域迎来开放发展新机遇,可通过加强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经贸合作,发展外向型经济。国家对西部大开发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可利用财政转移支付、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等利好政策,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培育等方面加大追赶力度。

问:今年的成都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施县城高质量发展行动,制定“共性+个性”支持政策,支持全国百强县增量进位,还首次提出支持简阳、彭州、邛崃打造市域副中心。您如何看待市域副中心的定位和布局?对于成都县域经济格局的变化有何期待?

盛毅:支持简阳、彭州、邛崃打造市域副中心,意味着成都发展县域经济开始重点发力,用“多极支撑”的模式来培育次级增长极,激发区域发展活力。成都抓住了“分类推进”的重点,不是所有县城都遍地开花,而是根据主体功能区和生产力发展要求来布局。相信这几个市域副中心将是各具特色的综合性节点城市,既有人口规模,又有产业功能,还有城市配套服务。有条件打造成区域性的科技、交通和生活中心,形成一定的带动性。

县市新城要做好自己定位,根据产业发展需要强化城市配套功能,加强同中心城区和城市新城的对接。目前,成都推进“区域结对联动发展”,是实施区域协同发展的创新之举。政策有了,怎么去做好、怎么把新型城镇化的引领性任务注入进去,需要县市新城的进一步思考和探索。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 钟茜妮


(责编:袁菡苓、章华维)

(责任编辑:)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
发布者资料
查看详细资料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 注册时间:2025-04-04 20:04 最后登录:2025-04-04 20:04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