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全面深化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的各项改革,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从理论上找到了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方法论,进而让生产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得到制度保障 ●我国经济高质量增长有三大动力和一个保障,即需求动力、结构优化和升级动力、畅通社会再生产各环节循环的动力以及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的保障机制 ●认清中国经济前景需要树立辩证思维,一方面要看到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也不会改变的光明前景,另一方面不能以光明的前景掩盖问题和风险 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前景取决于是否有足够的要素支撑,持续实现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取决于高质量的经济增长、经济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高质量的经济增长取决于高质量的消费、高质量的投资和国际收支平衡,与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国内国际循环畅通有关。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区域结构、城乡结构等。经济结构合理的标志是比例关系协调并逐步实现高级化,表现在产业结构上,就是各个产业之间以及每个产业内部的比例协调;表现在区域结构上,就是一个国家的各个地区之间关系协调,既有合理的分工,又有充分的合作;表现在城乡关系上,就是城乡之间及其内部关系协调并实现良性互动,生产要素在城乡间顺畅合理流动。经济结构高级化过程,就是不断提高各生产要素综合效益和效率的过程。经济结构优化的动力,一方面来自市场竞争,另一方面来自政府引导和调控。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时就会起到促进作用,反之就会阻碍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在实践中已形成并呈现蓬勃发展之势,客观上要求不断地深化改革,形成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 当前,我国发展既存在外部环境不确定性的挑战,也面临新旧动能转换的压力,但我国经济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能大,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基本趋势没有变。中国经济前景光明的根本原因在于有习近平总书记领航掌舵,有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指导,有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机制和保障机制。 中国经济前景光明的理论支撑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全面深化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的各项改革,提出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既是一个重大的实践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从理论上找到了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方法论,进而让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数据等生产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得到制度保障。 如何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是近代以来各国政府和理论界一直致力于破解的难题。资产阶级政权确立以后,着力打破行会垄断、地区封锁,主张自由竞争。1776年,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出版《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提出一个著名的“经济人”假定,即“我们每天所需的食料和饮料,不是出自屠户、酿酒家或烙面师的恩惠,而是出于他们自利的打算”,以及一个著名“看不见的手”的原理,即“在这场合,像在其他许多场合一样,他受着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去尽力达到一个并非他本意想要达到的目的。也并不因为事非出于本意,就对社会有害”,强调要充分发挥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供给可以创造需求,主张自由竞争,奉行政府不干预主义,奠定了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其后被资产阶级政府奉为圭臬。 然而,“看不见的手”的原理提出近50年之后,即1825年在英国爆发世界上第一次经济危机,之后世界主要国家的经济运行都呈现出典型的繁荣、衰退、萧条、复苏等周期性特征,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多个国家经济运行呈现同频共振现象。1929年从美国发端,发生了一场波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生产严重萎缩,商店关门、银行倒闭,股市严重下挫,失业工人大量增加,经济总量倒退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的水平。1933年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之后,一反此前的政府不干预主义,采取一系列政府干预政策,大大缓解了大萧条所带来的经济危机与社会矛盾,被称为“罗斯福新政”。1936年,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出版《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从理论上提出要发挥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的作用,为政府干预经济提供了理论依据。20世纪70年代后西方国家出现滞胀,即经济停滞与通货膨胀并存,凯恩斯主义失效。此后产生多种经济学流派,提出各自主张,但都没有收到预期效果。究竟如何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西方国家从理论到实践虽然开出了不少“药方”,但“药效”有限,至今并没有从理论上更没有在实践上找到一剂良方,故而不断爆发由金融危机引发的全面经济危机。 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逐步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较短时间内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之后,我国不断探索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从允许市场存在到发挥补充作用,从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到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拉开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序幕,我国改革由经济体制改革逐渐拓展到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党的建设以及军队等各个方面。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总结并充分运用我国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从新的实际出发,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和发展了习近平经济思想,其内涵丰富、博大精深。习近平经济思想是建立在科学方法论基础上的科学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当代中国、21世纪世界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指导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科学行动指南,具有鲜明的科学性、人民性、时代性、实践性、开放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台阶,充分彰显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实践伟力,是中国经济前景光明的理论基础。我国作为有14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有独特的文化传统和特殊的国情,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活学活用习近平经济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善于发现、分析和解决经济发展中的主要矛盾,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中国经济前景光明的动力机制 中国经济前景光明来自可预期的高质量经济增长。我国经济高质量增长有三大动力和一个保障,即需求动力、结构优化和升级动力、畅通社会再生产各环节循环的动力以及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的保障机制。 一是从拉动经济增长三大需求来看,具备支持经济高质量增长的条件。 从消费需求来看,我国人均GDP已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世界银行数据库资料显示,2022年我国人均GDP达到12720美元,城乡居民家用电器如洗衣机、电冰箱、彩色电视机、空调等每百户接近或超过100台,每百户城乡居民家用汽车分别达到55.9辆和40辆;2024年全国居民恩格尔系数29.8%,与上年持平,标志着居民生活已进入相对殷实富足阶段。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消费需求处于从“有没有”到“好不好”的品质提升阶段,衣食住用行等各个方面都有巨大的消费潜力,城乡居民更加注重教育、文化、娱乐、旅游等精神产品需求。近年旅游业的爆发式增长和对文化、娱乐需求的快速增长就是明证,消费对国民经济的带动作用必将进一步增强。 从投资需求来看,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基础设施投资如城市更新、美丽乡村建设、新基建以及高标准农田、江河湖海水系治理等政府投资都有巨大需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主题擘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战略举措,聚焦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强调“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要求“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这将进一步激发民间投资和外商投资的积极性。 从出口需求来看,随着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金砖国家市场的拓展,引进来和走出去深度实施,2024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438468亿元,比上年增长5%,进出口产品结构继续优化升级,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国际收支平衡继续保持在合理区间。 二是从经济结构优化和升级来看,具备支持经济高质量增长的强劲动力。 判断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前景,一个重要指标就是经济结构是否有优化和升级的动力。我国经济结构优化的动力,一是来自市场竞争。我国市场供求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已由卖方市场转化为买方市场,激烈的市场竞争不断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新产品、新模式不断涌现,新兴产业持续壮大,落后陈旧的技术和工艺不断被淘汰,今后一个时期,我国越来越多的产业将加速进入数字化和“人工智能+”的改造升级新阶段。二是来自政府的规划、引导和支持。规划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经济发展的独特特征,从1953年我国开始执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到今年进入“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不仅有综合性规划,还有专项规划。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之后,各级政府更加注重规划的科学编制和督促落实,出台一系列产业支持政策,不断壮大主导产业和培育新兴产业。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区域重大战略稳步实施,不断激活发展新动能。随着国家战略规划的实施和引领,区域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充分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另外,我国通过财政、金融、行政等手段不断加大对农村的支持力度,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良性循环正在形成。2024年,我国城镇化率已达67%,进入稳定发展阶段。随着我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的深入,城乡融合发展、城乡要素顺畅流动是必然趋势和客观要求。未来,我国城镇化还有较大空间,基础设施、空间布局和城乡功能提升都可以成为新的投资增长点。 三是从社会再生产各个环节来看,具备支持经济高质量增长的动力。 经济运行与发展的本质是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的社会再生产过程,我国着力推动各个环节有效衔接和相互促进。生产领域重点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破除制度性障碍,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使其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在分配领域,我国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不断深化分配领域改革,兼顾效率与公平,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和区域之间居民收入差距总体上呈现缩小的趋势。在交换环节,不断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着力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加快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在消费环节,各地各部门不断优化消费环境,推出国货潮品,网红打卡地不断涌现,新的消费模式、消费场景不断出现,消费结构升级趋势比较明显。 中国经济的光明前景来自我们找到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正确处理经济和政治关系的路径和根本方法,这就是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一大优势,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根本保证。从全球和中国来看,政治和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正确处理好政治和经济的关系至为关键。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是最高政治原则,确保党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在此基础上加强对经济工作的战略谋划和统一领导,完善党领导经济工作体制机制,推动我国经济迈上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之路。 认清中国经济前景需要树立辩证思维 认清中国经济前景需要树立辩证思维。一方面,要看到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也不会改变的光明前景,不能因为个别产业面临深度调整的阵痛期而推之以所有产业,以偏概全,不能被少数别有用心的人以不断花样翻新地唱衰、唱空中国经济论调带偏节奏,要坚定对中国经济前景的自信;另一方面,不能以光明的前景掩盖问题和风险,特别是不能脱离实际,虚假宣传。 正视困难和风险是自信的表现。认识不到问题是最大的风险,认识不到挑战是最大的危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不在于不犯错误,而在于从不讳疾忌医,敢于直面问题,勇于自我革命,具有极强的自我修复能力。”勇于和善于自我革命,是我们党作为百年大党百炼成钢、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的一个根本原因。遇到困难和风险,要深入地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源,哪些是老问题的延续,哪些是新问题,哪些是改革不到位导致的,哪些是特定发展阶段所必然产生的,如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从高速增长到中速增长是必然趋势;城镇化越接近完成,必然会放慢速度;生育率降低也是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之后共同存在的问题;随着我国产业快速升级,与发达国家贸易由互补型变为竞争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我国发起的贸易战、科技战、人才战等也是必然要发生的,都是带有规律性和趋势性的问题。 认识问题只是开端,重要的是解决问题。要善于从纷繁复杂的矛盾中,条分缕析,找到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弄清楚问题的表现、成因,把准问题症结,从本地区本行业的实际出发,能解决的立即解决,不能立即解决的要分阶段分步骤解决,列出责任人、时间表、任务书和路线图,不能让局部性问题衍变为全局性问题,让非系统性风险变为系统性风险。 总之,中国经济的光明前景需要从历史和逻辑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以辩证的思维,发展的眼光认识看待,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不断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