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轶事

当前位置: 城镇轶事 > 新人新事 > 文章页

朱宏任:把握制造业发展大方向,构建产城融合新模式

时间:2025-05-23 21:06来源: 作者:admin 点击: 0 次
朱宏任:把握制造业发展大方向,构建产城融合新模式

朱宏任:把握制造业发展大方向,构建产城融合新模式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企业家,同志们,朋友们:

大家好!适逢“2025中国房地产上市公司研究成果发布会暨第二十三届产城融合投融资大会”召开,我已经多年应邀参会,特向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

围绕会议主题,我想就“把握制造业发展大方向,构建产城融合新模式”谈三点意见,与大家分享。

1.把握宏观发展新态势,更加认识产城融合重要性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经济发展的关键一年。中国经济在踏上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起点的基础上,抵御经济下行的压力。今年一季度GDP同比增长5.4%,延续了去年以来持续稳中向好、稳中回升的态势,但是下一步发展不确定性凸显。从国际形势看,“黑天鹅”“灰犀牛”现象频现,外部环境更趋复杂,美国贸易保护主义快速升温,霸凌行为尽显,对我国以及其他国家乱施关税,搅乱现有世界经济秩序。近期中美经贸高层会谈取得调减双边关税的实质性进展,广大企业期待此举能为变化不定的世界增加更多确定性。

从国内情况看,出口相关企业特别是涉美的中小微外贸企业群体将会背负着很大困难。城市结构调整任务艰巨,不确定性因素带来的动荡可能造成一些企业经营困难,就业不稳因素有所增加。下一步推进经济稳定健康前行,城市和企业都将面对前所未有的紧迫性、复杂性、不确定性、艰巨性的考验。

去年9月26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果断部署一揽子增量政策,使社会信心有效提升,经济明显回升。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实施制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打好政策“组合拳”,提高宏观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

今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统筹国内经济工作和国际经贸斗争,坚定不移办好自己的事,坚定不移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着力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以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急剧变化的不确定性。显然,中央的明确要求将成为地方政府和广大企业抓住机遇应对挑战的基本遵循。

与城市发展、房地产产城融合相关的工作受到党中央更多关注,中央在部署做好当前经济工作时指出:加力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有力有序推进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加大高品质住房供给,优化存量商品房收购政策,持续巩固房地产市场稳定态势,持续稳定和活跃资本市场。

中央指明了今后城市建设、房地产及产城融合工作应把握的方向。对企业来说一定要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不惧当前的困难和挑战,克服转型阵痛,抓住当前各级地方政府迫切需要扩大内需、提振消费、拉动投资,以对冲经济下行风险的重要机会,找准产城融合的作用点和突破口。在新兴产业的加快建设和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中锻造企业抵御经济风险的韧性,求得新的发展。

2.把握制造业发展新特点,培育产城融合示性

制造业是强国之基、立国之本、兴国之器,从新中国建立到改革开放,再到中国特色现代化建设,制造业都是建设的核心与发展的基础与支撑。到目前为止,中国制造业已经连续15年位于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的位置,随着新型工业化作为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的核心任务,中国制造业正加快向世界制造强国迈进。新型城镇化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推进新型城镇化作出重要部署,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了健全推进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的重大改革举措。2024年7月国务院印发《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提出了未来五年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的目标、任务。

城市是工业立足、工业发展不可或缺的空间,工业是城市实现现代化必不可少的要素,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的深入融合、协同发展,将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最为强劲的动力。普遍且持续开展的产城融合,不仅形成了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路径,而且可以提供新型工业化建设的有效空间与应用场景。坚持立足国情、遵循规律,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已经成为产城融合的核心要义,也是政府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的因应之策。

作为产城融合的重要示范,从2024年到今年3月份,工信部、财政部分两次启动了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城市试点工作,以促进试点城市企业的设备更新、工艺升级、数字赋能、管理创新,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为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提供有力支撑。试点中鼓励地方与中央企业联合申报,适当考虑东、中、西,东北地区发展基础的差异,统筹合理布局,支持城市采用“点线面”结合的方式组织示范项目。即“点”上开展数字化智能改造示范,“线”上开展产业链、供应链数字化协同改造示范,“面”上开展产业集群及科技产业园区数字化、绿色化改造示范,加快数智技术、绿色技术以及创新产品的推广应用。中央财政将对入选城市给予最高3亿元的定额奖励,有效带动了地方政府投入以及社会资金的跟进,首批20个试点城市已完成投资超过1300亿元。

作为产城融合的有效路径,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城市试点中对投资和绩效评估改革进行了积极的尝试与完善。一是政策协同更加紧密,第二批试点中明确要求与工业设备更新、超长期特别国债等政策联动形成合力;二是行业选择更精准,第二批试点要求每个城市至少包含一个投资超5亿元的标志性项目,强化示范效应;三是资金管理更严格,强调专款专用,单独核算,并加强绩效评价,对于不合格城市可能收回资金。与此同时,第二批试点体现出工业大模型成为新引擎,跨区域协同改造成为新亮点,绩效管理更刚性等三大创新,首批试点城市带动社会资本投入远超中央财政资金,形成四两拨千斤的杠杆效应。

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城市试点工作是我国制造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尝试,第二批试点以工业大模型和跨区域协同为突破口,推动政策实现从“广覆盖”向“深挖潜”转变,过程中更显成熟,产城融合中的有关投资主体可以关注并视情参与。

3.把握经济发展心要求,稳步提升产城融合的带动性

为了巩固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基础,有效应对不确定性加大的外部冲击影响,广大企业一定要服从党中央统一号令,着力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使产城融合成为经济稳定增长的新领域,推动新质生产力建设的新赛道,形成高质量发展的新举措。

一是着力发挥技术创新功能。通过产城融合构建城市平台上“政、产、学、研、用”深度对接机制,聚焦国家战略需求,瞄准企业转型升级需要,支持城市各类企业创新主体牵头或参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等,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加强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推动科技成果落地转化。

二是着力加强企业主体地位。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健全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从制度上落实企业市场主体地位,加强全周期全链条服务。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促进企业发展,加大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的培育力度,壮大高技术产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促进各类所有制企业公平参与市场竞争,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

三是着力强化科技成果转化。鼓励产城融合中加强园区的创新平台建设,培育一批概念验证、中试验证、检验检测、技术转移等服务机构,推广“中试+投资+孵化”的运营模式,建设技术经理人队伍,实施企业高校创新合作行动,加快推动科研院所、高校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引导更多金融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

四是着力推进先进产业培育。以产城融合推动城市围绕特色优势进一步做优做强主导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深入推进强链延链补链,促进跨区域的产业协同,深化“一带一路”合作,实施新赛道培育行动,积极发展首发经济。

五是着力开展“人工智能+”行动。突出产城融合中人工智能技术运用,积极参与智慧城市建设,探索基于大模型的智能制造新模式,实现生产制造各环节的智能决策、智能优化等。支持链主企业、龙头企业建设智慧供应链、绿色供应链,实现企业之间的高效协同,聚焦主导产业开展产业集群及科技产业园区整体数字化改造。

六是着力构建绿色零碳园区。将绿色作为产城融合的底色,引导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加快零碳园区,零碳企业建设,通过新型供能方式和低碳管理模式。引导传统产业采用电气化和低碳技术,推动钢铁、化工、有色等行业深度脱碳,实现碳排放智能监测,对绿色技术渗透率提出更高的要求,确保重点行业单位能耗下降基准线提升至国际先进水平15%。

对今年经济工作的总要求、总基调,党中央已予明确,希望广大企业立足发展新阶段,不惧各种风险挑战,优化产城融合新布局,稳中求进,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新活力、新动能,为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巨大力量。

预祝活动和论坛成功,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
发布者资料
查看详细资料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 注册时间:2025-05-24 04:05 最后登录:2025-05-24 04:05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