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区域协调发展,进一步优化发展空间格局。完善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制,坚持以人为本提高城镇化质量水平,构建优势互补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中国经济时报记者日前就此话题专访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研究员高国力。 时报访谈丨统筹新型城镇化、乡村全面振兴与新型工业化协同互动 ——访国家发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研究员高国力 推动新型城镇化关键有四个重要任务 中国经济时报:2024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7%,您认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关键点有哪些? 高国力:国务院去年印发的《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是指导我国未来一段时期全面推动新型城镇化的纲领性文件。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进程中,有四点将成为国家和地方共同努力的方向。 第一是把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首要任务。持续推动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安居乐业,对我国城镇化率的稳步提高和城镇化进程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只有持续不断的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才能带动城市的消费投资,为扩大内需作出贡献。 第二是城镇化潜力较大的地区要提高城镇化水平。以冀中南、皖北、鲁西南等7个地区为重点,这些地区人口众多,城镇化率相对较低,要通过发展产业、创造就业、聚集人口,实现常住人口的增长,以此促进城镇化水平的提高。 第三是现代化都市圈的培育壮大。国家发展改革委先后批复了10多个现代化都市圈,包括南京都市圈、合肥都市圈、青岛都市圈、济南都市圈等。要对已经批复的和即将批复的都市圈加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提高城市之间的通勤效率,加强城市之间的要素流动,使得都市圈能够成为拉动全国城镇化进程和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 第四是进一步促进城市更新和安全韧性建设,这是非常必要和紧迫的任务。城市的硬件设施和软件服务都需要与时俱进地改造和转型升级,提质增效,让城市更好满足和适应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包括老旧小区改造、棚户区改造、“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保障性住房建设等,能满足农业转移人口、非户籍常住人口的安居需求。 离不开新型工业化的有机串联和支撑 中国经济时报:您认为,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要如何有机结合起来? 高国力:党的二十大报告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多次提到实现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的有机结合。统筹协调的背后离不开新型工业化的有机串联和有力支撑,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实现城乡要素有序顺畅地流动,包括城乡的劳动、技术、资本以及数据管理等新型要素,要消除壁垒,各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第二,商品和服务能实现城乡之间的公平交易、自由交换。例如,农村生产的蔬菜水果等,能以合理的保质保价的方式销往城市。城市生产的工业制成品、消费品也能销售到农村,这就实现了各自有生产,也各自有需求。城市的人们可以去乡村消费,为乡村全面振兴和扩大消费作出贡献。乡村的人们也可以到城市来享受文化演出等,通过城乡之间商品和服务公平公正地交易、流动和交换,进一步促进城乡融合的进程。 第三,城乡之间必须有产业的协调互动,实现优势互补和分工协作。比如,乡村的原材料供给、劳动力成本较低,城市在产业发展方面有充足的技术、丰富的市场需求等,可以各自发挥优势,串联城乡之间的产业联系,进而促进城乡融合的进程。 第四,城乡治理要协同互动,这是推动城乡融合、促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保障。城市治理要保持高效、有序,乡村治理要保证乡村文明不断改进,废除乡村地区的陈规陋俗,提升乡村全面振兴的品质。既通过各自治理,又通过城乡治理体系相互间的协同互动,最终促进城乡融合。 做好“3+3”的对接和融通 中国经济时报:《政府工作报告》还提出,发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叠加效应,积极培育新的增长极。您有哪些好的建议? 高国力:我们要立足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实施的总体布局,做好“3+3”的对接和融通工作。 前一个“3”是三大区域层面的国家战略。 第一个战略是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经济“挑大梁”省份应加强与中西部省份之间的分工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发挥更大的辐射带动和示范作用,实实在在为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作出贡献。 第二个战略是区域重大战略。各省份应在2025年系统分析和评估2024年的成果和不足,推进实施更多类型、更多样的区域合作方式、要素流动和资源配置模式,2025年要进一步拓展、提质和增效,为区域重大战略的持续推进作出应有的贡献。 第三个战略是主体功能区战略。这要求各地区要因地制宜,不能够盲目趋同超载。主体区域首先在机制上要持续优化经济发展的空间布局,该集聚的集聚、该疏解的疏解,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资源环境承载的协同互动,最大程度地减少资源浪费。 后一个“3”是围绕城乡发展的三个战略部署。 第一个是新型城镇化战略。要持续推动城镇化进程,不能仅追求城镇化率的过快增长,更要追求城镇化质量和效益的不断提升。2025年,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要开展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试点。经济发达省份应该主动作为,率先垂范,结合全国城镇化的客观实际和特点,为全国的新型城镇化试点探索一些多样化的、可行的路径。 第二个是乡村全面振兴战略。部分省份可在国家提出的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上有所突破。只有率先把县城搞好了,带动乡村全面振兴,特别是产业振兴和文化振兴,才有更大的综合优势和潜力。 第三个是建设海洋强国。广东、江苏、山东等省份拥有沿海的岸线、港口和城市,要坚定不移地为建设海洋强国作出努力和贡献,特别是大的港口。要把沿海的港口、园区和产业进一步做强做精,特别是海洋产业、能源产业、捕捞养殖产业、文化旅游产业等,这都是构成海洋经济的重要支撑,要进一步扩大规模、提升竞争力。 与此同时,在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上不能掉以轻心。要把沿海的岸线保护、生态环境污染防治等工作做好,打造绿色优美的海岸线,为城乡居民提供宜人的海洋风光和海洋岸线,实实在在为建设海洋强国提供鲜活的样板。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记者 刘慧 注明:本公众号转载文章仅用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如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后台联络授权或议定合作,我们会按照版权法规定第一时间为您妥善处理。 ———————————— 原标题:《统筹新型城镇化、乡村全面振兴与新型工业化协同互动》 (责任编辑:) |